1、詩的分類法。唐後詩分為:1、古體詩與 2、今體詩兩大類。
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此外還有壹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壹般也歸入七言古詩壹類。古體詩也叫古風。
今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八句。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四句。
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格律詩是詩的壹種樣式,要求嚴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端於“永明體”,興盛於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
2、我們學詩如何入門?學詩入門要學格律 ,壹個球員不知規則不可對能成為球星,有人因壹時不懂,就反對格律,是不對的。我們從律句學起,寫七言律絕,在七言律絕裏解決詩境的問題和章法。以後出口就合律,正如專業球員出手就正規。今天先講平仄這個令許多人暈的東西。古來眾多詩人經過研究,發現我們之語音可分為二類,壹類為平,壹類為不平,不平叫仄,發現平仄交錯起來才好聽,又實踐,發現按壹定規律交錯起來就好聽,這種規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這些就這麽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們用便是。
大家學詩要有壹個理念,就是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詩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聽,妳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調。
格律詩
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
1、五律:即壹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壹韻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
2、七律:即壹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壹韻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如十韻、三十六韻等。
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註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裏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壹類是用律句的律絕,壹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
凡葉平聲韻的,壹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壹定是古體。另外,壹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韻
1、什麽是韻
中國字之音由聲母、韻母組成,韻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韻的字。如:媽、麻、罵,花,沙、茶,又如、陽、養、漾、等 。詩講究音律之美、節奏之美,要好聽。故中國的詩詞歌賦全部要押韻,順口溜都要押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吵架不記仇。流、仇押韻,不然不順口。 古人沒拼音,就選出代表字來代表,老四聲中,古人有平聲韻部、上聲韻部、去聲韻部、入聲韻部, 每個韻部中有好多個同韻字,這就是韻書了,我們可查。註意:把同韻的字放在同壹位置,壹般在句尾,叫押韻,又叫葉韻。
2、什麽是押韻
押韻又稱葉韻,是把同韻字放在同壹位置上,壹般是放在句尾。中國的民歌、民謠、戲曲、詩、詞等,都是葉韻的。不押韻肯定不行。
3、什麽是老韻和新韻
古四聲也是不斷變化的,到了今天,我們都用普通話了我們現在說的老韻,指平水韻。新韻指普通話的韻,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對用新韻。我個人觀點是初學者先用新韻,之後慢慢老韻就懂了。
下面說幾個常見問題:
第壹、什麽叫平水韻。人口音不停地變,故韻也不停變,變到後來變成平水韻,平水韻是離我們最近的老韻,我們說老韻就指平水韻。
《平水韻》***有壹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壹個字):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2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上平聲:壹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壹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壹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壹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壹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鹹,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第二:什麽叫上平下平。(參照上面)在平水韻中,其平聲部有30個韻部,為了方便記憶,人為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象壹本書分為上下二冊,沒什麽特別的。我們常見人說,限用上平第二,或說限用上平冬,就是說我們用上冊的第三個韻來寫詩。上冊有15個,下冊有15個,沒什麽玄的。
第三:什麽叫寬韻、窄韻、險韻,壹個韻部中同韻的字多叫寬韻,寬就是字多,我們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選用供選用。字少叫窄韻,路窄麽就不好走。最少的叫險韻,危險,用不好就弄錯了。
第四:什麽叫韻頭、韻尾。韻母中分韻頭、韻尾,凡韻尾相同的,也是押韻的字,韻頭不同無妨。
四聲和平仄的關系
笫壹、今四聲
今四聲是普通話音,四聲為壹、二、三、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例如:搭、答、打、大。陰平、陽平都為平,而上聲、去聲為仄。搭答為平,打大為仄。即壹、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第二、老四聲
老四聲為:平、上、去、入四聲,平的就是平了,上去入全為仄。註意:問題在入聲字上。普通話沒有入聲字了,古之入聲字,全部劃到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了, 劃到上聲、去聲中的好辦,還是仄,但劃到陰平、陽平中的就煩了。因為在老韻中它是入聲字、是仄,但我們今天用普通話來讀,卻是壹個標準的平聲字, 例如: 白、屋、竹,今普通話讀之是標準的平聲字,但在老音中卻是入聲、是仄。“ 白日依山盡”壹句,用普通話讀之是:平仄平平仄,但因白字是入聲,從古人來說是:仄仄平平仄,很工整的格式。有不少人學習平仄後說:怎麽古人詩不按平仄寫呀?其中原因主要是妳沒按古音去讀(其中也有古讀中用拗救法 的)。
入聲字是溝通新老韻的攔路虎。怎麽辦?各人說法不同,個人體會是:背!把劃為今天陰平陽平的入聲字背壹些就行了。另可參照壹下用當地土語去讀。如“白”我處土語就讀入聲,屋、竹都讀入聲。
這些字是入聲字,但今天讀音為平,要記住:
阿八擦插答搭發刮夾掐撤殺刷挖瞎鴨壓紮撥郭蟈潑樸說脫托桌捉作割帖貼擱割胳嗑頦著跌接捏切缺約吃失濕只汁織逼滴積跡激擊七柒戚踢息夕吸析壹壹揖出惚哭撲仆禿屋曲。
撥跋察達答乏伐筏滑劃夾戛俠狹狎洽呷劄炸伯薄白百柏泊帛奪繹佛國活膜拙酌濁茁著作閣格合咳舌折澤窄哲宅別碟傑潔節角覺決蕨學拽拾十笛敵適集吉急及習昔惜叔俗突竹逐燭術足族局菊曲
律詩的平仄
律詩的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壹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壹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勝,平聲,讀如升。簪字有zān、zēn兩讀,分入覃、侵兩韻,這裏押侵韻,讀zēn。字下加圓點的都是入聲字。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3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另壹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另壹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壹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書 憤
[宋]陸遊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認堪仲伯間? 那,平聲。
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教,平聲。
冬 雲
毛澤東
雪壓冬去白絮飛,萬花紛謝壹時稀
高天滾滾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漫,平聲。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
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長 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登廬山
毛澤東
壹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誌
毛澤東
壹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另壹式,第壹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三粘 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的形式,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於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成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成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作者: 妄言止虛 封 2006-6-2 15:14 回復此發言 刪除
--------------------------------------------------------------------------------
4 ■■■詩詞格律簡介■■■詩的分類及入門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壹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毛主席的《長征》,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的很嚴格的。
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在王維等人的律詩中,由於律詩尚未定型化,還有壹些不粘的律詩。例如: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燕,平聲。
這裏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後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見。至於失對,就更是詩人們所留心避免的了。失粘有廣義,有狹義。廣義的失粘指壹切平仄不調的現象。狹義的失粘就是這裏所講的。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註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的句子的時候,也註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壹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壹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壹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
註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壹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至於象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陽》“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壹種拗句,不是孤平。
五特定的壹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壹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壹個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註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壹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它和常規的詩句壹樣常見。例如: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壹首詩只有兩個句子是應該用“平平平仄仄”的,這裏都換上了“平平仄平仄”了。這種特定的平仄格式,習慣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山中寡婦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平水韻中上平十五韻
平水韻就是我們現在聽說的老韻了。平水***106個韻部,其中平聲韻***30個韻部。什麽叫上平下平呢?沒有特別意義,相當於今天我們說壹本書上冊下冊,例如說限用上平笫9韻吟詩,就等於說讓我們用平聲上冊第9個韻來寫詩,壹查,上平笫9韻是佳韻,我們就可用家、沙、花什字來押韻了,不能用其他韻。
在平聲30個韻部中,每個韻部中所選例字,都是平聲字,每壹部的字都是押韻的,這些均為王力先生參照韻書和杜甫詩中的字重排的,就是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