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詩歌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人口最少的國家之壹,曾經歷過較為嚴重的內部分裂。阿爾巴尼亞人民為保衛國家獨立,統壹語言及建立現代文化而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阿爾巴尼亞的語言分為兩種不同的方言:北部的蓋格語和南部的托斯克語。人民分別信仰三種宗教——羅馬天主教、希臘正教、伊斯蘭教。在奧托曼帝國長達400多年的統治時期,阿爾巴尼亞的統壹事業困難重重。當時,土耳其 *** 雖雇用了許多受過教育的阿爾巴尼亞穆斯林擔任高級職務,卻不允許用阿爾巴尼亞語出版圖書。許多阿爾巴尼語的圖書只能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埃及等國出版。
阿爾巴尼亞民歌采用的格律主要是“揚抑格”,每行有7個或8個音節。最優美的北方民間史詩《繆若·哈利爾史詩》,每行有10個音節。這部史詩以及其他史詩,歌頌了阿爾巴尼亞和斯拉夫的民族英雄。關於斯拉夫英雄的史詩往往也以阿爾巴尼亞為背景。另外壹些詩歌反映了巴爾幹半島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還有壹些詩歌贊頌了阿爾巴尼亞偉大的民族英雄喬治·卡斯特裏奧提斯,即斯坎德培。在意大利東南部的阿爾巴尼亞移民當中,流傳著頌揚斯坎德培的民間史詩,生動地描述了在這位民族英雄領導下,中世紀的阿爾巴尼亞基督教徒為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土耳其統治而進行的壯烈鬥爭。斯坎德培所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是阿爾巴尼亞文學創作的源泉之壹。
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阿爾巴尼亞詩篇是1598年用托斯克語寫成的,作者是來自西西裏島阿爾巴尼亞人居住地的神父路加·馬特蘭加。壹般認為,阿爾巴尼亞現代詩歌誕生於19世紀,其主要的起因是人們對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歌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有壹位雙親是阿爾巴尼亞人的意大利人吉羅拉莫·德·拉達,開始收集民歌,此後便借用民歌中的材料自己寫詩。另壹位重要詩人是意大利籍阿爾巴尼亞人采夫·斯基羅及薩米·貝和他的兄弟納伊姆·弗拉舍裏,他們有力地推動了阿爾巴尼亞民族文化的發展。納伊姆是阿爾巴尼亞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侄子米·弗拉舍裏雖不是詩人,但在索非亞為亞歷山大·德雷諾瓦等流亡國外的阿爾巴尼亞詩人出版作品。這壹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安東·恰科(恰佑比,1866—1930)。他在埃及出版了他的大部分抒情詩。
1919年阿爾巴尼亞重新獨立後,詩人們才把活動中心轉向國內。當時盛行天主教的北方成為文化振興的中心,傑出的詩人是神父菲什塔(1871—1940)。他的詩歌才氣橫溢,早在20世紀初就已蜚聲詩壇,作品有抒情詩、諷刺詩、戲劇詩及史詩《山間琵琶曲》,被譽為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詩人。其他的重要詩人有V·普雷努希、N·米耶達、E·科利奇以及E·哈希亞德米。阿爾巴尼亞東正教主教F·S·諾利因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和O·海亞姆的《魯拜集》而享有聲望。這壹時期年輕詩人中最引人註目的是L·波拉德奇,他以嶄新的詩歌格調把歌德、埃米內斯庫和法國象征派的影響融為壹體。另壹位受人愛戴的詩人是A·阿斯拉尼,其詩歌以民歌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社會衰退的憂傷情緒。
20世紀30年代,在鄰國的壓力下,阿爾巴尼亞迅速地轉向西方世界,甚至穆斯林們也寧願到西方學習,而不願再去他們的傳統文化中心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統壹的國家組織替代了分散的部落結構。地拉那等城市的作家和西方文化的聯系日益密切。意大利的入侵不僅中止了這壹傾向,而且分裂了阿爾巴尼亞知識階層的團結,使他們卷入了紛紜復雜的國際鬥爭中。當代阿爾巴尼亞顯露頭角的詩人有米任尼、阿歷克斯·卡奇、馬克·恩多雅、維利·依斯拉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