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音律分類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壹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壹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壹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擴展資料:
詩的起源歷史: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壹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壹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壹面勞動,壹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
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壹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百度百科-詩
百度百科-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