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短歌行中描寫渴望得到賢人的心情

短歌行中描寫渴望得到賢人的心情

短歌行中描寫渴望得到賢人的心情

《短歌行》("對酒當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後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壹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最後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地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我,確切地點明了此詩的主題。"周公吐哺"的典故出於《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壹沐三握發,壹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壹次頭,吃壹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裏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越多越好,決不會有"人滿之患"。借用了《管子·形解》中陳沆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則南馳耳。分奔蜀吳,棲皇未定,若非吐哺折節,何以來之?山不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厭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厭士,故天下歸心。"(亦見《詩比興箋》)這些話是很有助於說明此詩的背景、主題以及最後各句之意的。

《短歌行二首》,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兩首詩。第壹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沈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壹天下的雄心壯誌;第二首詩借禮贊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堅守臣節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漢室之誌,決無代漢自立之心。

兩詩珠聯璧合,莊重典雅,內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內容和意義完全熔鑄於濃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現了曹操的人格、學養、抱負和理想,充分顯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