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雎反映了儒家怎樣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關雎反映了儒家怎樣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從《詩經》中的成語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

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 姜桂芳(杭州市孔子研究會會員)

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愛情題材常為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但由於受文革極左思想的影響,中小學教材中已長久難覓描寫愛情的詩文了。而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放思想,在新編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中大膽地編入了壹系列描寫愛情的古代詩歌,如《詩經》中的《衛風.氓》、《邶風.靜女》,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漢魏晉五言詩《迢迢牽牛星》、唐代李商隱的近體詩《錦瑟》以及宋詞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壹剪梅》、秦觀的《鵲橋仙》,這壹系列描寫愛情的詩歌給高中語文教材增添了應有的青春活力,給師生吹來了壹股溫馨的春風,深受師生的喜愛。但由於師生(包括家長)已久違古代愛情詩歌,也許還心存種種顧慮,又因為現代的愛情觀已與古代傳統的愛情觀大不相同了,如何正確理解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者的意圖,如何指導學生接受和理解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這是很值得我們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去認真研究的。因為《詩經》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從《詩經》中流傳下來的愛情方面的成語特別多,這些成語中有的現在還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為此筆者特以《詩經》中的有關愛情的成語為例,談談如何利用成語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孔子對《詩經》中的愛情詩評價以及他所提倡的中國傳統愛情觀,我想這對當今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是很有意義的。

壹、 必須加深認識和理解孔子所揭示的《詩經》愛情詩的教化作用。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它***有305篇詩歌,故又稱“詩三百”,它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壹,是古代童蒙必讀必背之書。

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百姓稱之為“詩教”。“詩教”能起“正風俗”的作用,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禮記 經解》中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溫柔敦厚,《詩》教也。”《論語 陽貨》中記載了孔子壹段論述詩歌作用的著名言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激發感情意誌),可以觀(觀察風俗的盛衰),可以群(引起感情的***鳴),可以怨(批評現實政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因為《詩經》305首詩歌大都產生於周朝興盛之時,那時聖君重視教化百姓,民風淳樸,而所選之詩歌又是經過樂官反復挑選加工,後來又經過大教育家孔子的刪定,因此《詩經》中的每壹首詩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點,能對百姓起教化作用。

《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寫得特別好,愛情詩大都就在“風”這壹部分裏。“風”最善於描寫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讀者起教化作用。為何稱它為“風”呢?朱熹解釋說:“風者,民者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而有聲,而聲又足以動物也。是以諸侯采之以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話告訴我們,《詩經》中的“風”中的詩歌能像自然春風吹動萬物而發出的“萬籟之聲”那樣感染打動人心,因此能起“正風俗”的作用。

二、利用出自《詩經》中的有關描寫愛情的成語擴大閱讀,研究《詩經》中的壹系列愛情詩,從而正確把握孔子在評價《詩經》時所提倡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情觀。

(壹)、從“信誓旦旦”“匪石匪席”“谷則異室,死則同穴”“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成語和名句中看古代戀人或夫妻的山盟海誓之深情。

中華民族特別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這可從以下祝賀新婚的對聯中深深地感受到這壹點。如:“求我庶士,宜其家人”、“白頭偕老,同心永結”、“芝蘭千載茂,琴瑟百年和”、“良緣壹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天長”、“鳳凰鳴矣,梧桐生矣;鐘鼓樂之,琴瑟友之”。如果我們細心分析壹下,我們就不難發現,以上這些恭賀新婚的佳聯都是來源於《詩經》中的愛情詩歌,由此可見,《詩經》所表現的愛情專壹的這壹主題壹直是為我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家喻戶曉人人贊頌的。下面請看以下《詩經》中的成語:

1、信誓旦旦:這壹成語出自《衛風·氓》。“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這壹成語可概括天下所有有情人熱戀之時的情態,所以這壹成語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的。《衛風·氓》全詩詳見高中語文第三冊課文,具體介紹本文略。

2、匪石匪席:這壹成語出自《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通“非”。這壹成語的整體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對愛情的忠貞,永遠不變心。(全詩較長,本文略)這壹愛情誓言對後世影響極大,也許它就是“海枯石爛不變心”式的愛情誓言的濫觴吧,後來漢代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所發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誓言明顯是深受《詩經》中的這壹句“匪石匪席”的影響的,中國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

3、谷則異室,死則同穴:這壹成語出自《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余不信,有如 敫日”這是描寫壹位女子對男子的的堅貞愛情的誓言。如果把這句誓言翻譯為白話文,那就是“活著如果不同住壹室,縱然死了也願意同埋壹穴。如果妳不相信我說的話,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陽!”由此可見這位女子誓言的堅定和對愛情的忠貞。

4、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這壹成語式名句出自《鄭風·東門》,此詩寫壹位男子表示自己愛情專壹的誓言,全詩如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門門,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慮,聊可與娛。

在這首詩中,這位男子的誓言與眾不同,別具壹格。壹開頭他就說:“出了東邊那城門,美麗的姑娘多如雲。雖然姑娘多如雲,不能動我半點心。”為什麽不能動他半點心?因為他心中早已經有了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縞衣綦巾”那壹位。我們讀者千萬別取笑這位古代“死心塌地”的男子,現代社會中這樣的男子又何嘗沒有呢?他們能做到“有女如雲”“匪我思存”,這樣忠於愛情的男子實在是值得大贊特贊的。《詩經》雖然寫了壹些負心的男子,但筆者認為象《鄭風·東門》裏這樣的男子才是《詩經》所要歌頌的,因為在我中華民族中,這樣的男子占了絕大多數,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忠貞不渝的愛情傳統才得以代代流傳。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壹成語式名句出自《邶風·擊鼓》,這是寫壹位戍邊的戰士久役在外,想念回憶與妻子分別之時情景的愛情詩。全詩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田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於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歌的前半部分描寫了練兵場上戰鼓聲聲,戰士手持武器踴躍沖鋒的場面以及不能與妻子團圓的原因,然後自然而然地想起當時出征之時與妻子生離死別的場面,想到自己深情地拉著妻子的手而發出的“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又想到了因戰爭的殘酷難以生還以實現自己諾言的悲痛心情。其中結尾那“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幾句感嘆的意思是:“唉,我要與妳永別了,戰爭殘酷將難以活著與妳想見!唉,我要與妳永別了,我那'與爾偕老'的誓言將難以兌現啊!”這壹唱三嘆,感情之強烈,在愛情詩中實在是嘆為觀止,這位戰士(役夫)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讀者感動啊!這首詩歌開創了軍人愛情詩那剛烈豪放與柔婉多情相結合的先河,對後世的軍人愛情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另外還有婦人懷念遠征丈夫的愛情詩,也可歸入這壹類。如《衛風·伯兮》中的“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之句;如《邶風·雄雉》中那“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支不求,何用不臧”之句,同樣具有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有人認為這些詩歌主要是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這種看法還是不夠全面的,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詩歌所具有的很強烈的愛國意識,表達了軍人和軍人之妻以國家利益為重舍小家保國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如《衛風·伯兮》就是典型的壹例,這是很值得後人研究與學習的。

(二)從“采蘭贈藥”“邂逅相遇”“人言可畏”等成語中看中華傳統愛情的含蓄多情和道德規範。

《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為美,以含蓄多情為美。在《關雎》中的君子眼裏,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麽美麗啊;在《陳風·月出》中的小夥子看來,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麽動人啊;在《邶風·簡兮》中的少女眼裏,那“碩人 吳吳,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的舞師是多麽雄健有力啊;在《衛風·伯兮》中的少婦眼裏,那“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為王前驅”的丈夫是多麽威風凜凜啊。但無論是少男還是少女,無論是役夫還是少婦,他們表達愛情有壹個***同特點,那就是含蓄多情,“樂而不淫”。請看成語:

1、采蘭贈藥:這壹成語出自《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蘭兮” “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全詩如下: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 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 於且樂。惟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