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裏面包括305首完整的詩。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產生年代:
1、《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現今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公元前1066年)以後產生的。
2、《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3、《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
4、《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5、《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公元前77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