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心理越獄

心理越獄

牢獄之根本特征就在自由的喪失(剝奪)、固化而長期穩定的限制,使得獄囚身陷其中不能解脫(逃脫)。

心理牢獄是指精神禁錮,在其中獄囚生命活力日趨枯竭、衰亡。這就不只是指行動自由的喪失了。有時,——應該是更多時候,壹個看似行為還是自由的人,心靈也可以可能已然亡故了——這種情況就稱為行屍走肉。

長期精神禁錮,會導致壹個人的情感變得麻木不仁(僵化)、意誌變得支離破碎(崩潰)。

所謂,“有的人活著//他卻已經死了。”(臧克家詩句)

相反,受到物理限制,行動喪失了自由,精神也還可以自由飛翔。這樣的實例也很多。如“身殘誌不殘”、“身在曹營心在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

上述,我們框架性地描述了什麽是心理牢獄;現在我們深入看看,心理牢獄有哪些形態(表現方式)。

1、人格牢獄

這是指我們習慣化的行為、思維(體驗)模式。它會嚴重限制我們開放性地與我們所處的世界打交道,使得我們被局限於已有的經驗。

我們與世界的關系,內隱地根植於心靈,難以覺察。例如,由我們的創傷、依戀關系(年少經歷)決定了我們的性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男人沒有壹個好東西。”

“如果妳不愛自己,還有誰會愛妳。”

“在妳之外,沒有別人了。”

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無不烙印著個性痕跡,刻畫著、囿限著我們是或將成為壹個怎麽樣的人。

受到這些限制,我們的行為就有了趨同性、穩定性與“跨時間壹致性”。

行為有所謂“不良習慣”,思維也有。慣性思維經常表現為某種自動化的信息加工特點,雖省時省力卻因循守舊。由此,體驗也經常是被固定了的。例如,那些悲觀主義者通常會體驗到悲傷、抑郁、無助、絕望。

2、文化牢獄

文化,是我們生存其間的空氣,我們難以覺察,更談不上反思。我們深受其影響,甚至決定。我們會壹定程度地受制於它,交付我們的心理自由。

比如,我們的文化是面子文化,幾乎所有人都有愛面子的習性。而過於愛面子,也就有礙於真實自我的表達與呈現了。自發性就受到了抑制,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就成了下意識要遵行的規矩。規矩壹多,我們就被囚禁了。

又如過去我們的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為主的。這樣,照顧他人、舍己為人就成了文化楷模。文化吹噓“宏大概念”,貶低個人價值,從而會有“自我犧牲”的英雄不斷湧現。

而現今,似乎發展到了不同的階段,個人主義文化漸漸占據主導,則有可能引導人們變得越來越自我,甚至自私自利還洋洋自得。

體制,是文化的壹個特殊表現。國企有國企的文化,私企有私企的文化,二者差異不小,身處其中就被相應文化長期浸染、熏陶,與之適應,也就慢慢地被同化了。

股份制是作為壹個變革文化引入的。在這壹體制下,就很難有“壹杯茶、壹根煙,壹張報紙看半天”的大鍋飯體制現象了。

3、語言牢獄

語言牢獄囚禁著我們的思維與體驗,是根本性的。

我們難以想像,在語言之外還有什麽思想可以分享。

邏輯也是類似的牢獄。

心理學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重視“非語言”信息處理,也越來越關註“非邏輯”的領域,壹點也不奇怪。

為什麽瘋子被當作“不可理喻”的人?因他們生活在非語言、非邏輯的特殊領地,與我們的語言、邏輯習慣相去甚遠,是與我們感覺起來完全不同的“兩類人”。精神病患者被歧視的根由就是,在他們看來,他們擁有我們完全理解不了的自由。而他們也永遠鄙視我們視作生存基礎的“現實”。

在他們眼下,我們是壹輩子不能越獄的可憐蟲。這個“獄”就是“現實”。

所謂心理越獄,意味著突破常規的“去習慣化”、“靈活性”、“自發性”、“不暇思索(而不是‘深思熟慮’)”。越獄也意味著嘗試做壹些從前不敢做的事,想壹些過去不願、不能、不會想的。越獄,就是變革,就是發展,就是有意識地自我挑戰。

心理痛苦,則是人們越獄(沖動)被挫折的結果。在心理牢獄的邊界上碰壁了,越獄的願望就被現實所嘲諷、所抑制,使人不得不回到循規蹈矩的舊軌上來,日復壹日地重復著熟悉的生活。

強迫性重復之痛苦,就在強迫本身是“強迫-反強迫”的牢獄,而且這種牢獄極難以突破。在同壹個地方跌倒N次,周而復始,無限循環,這種痛苦只要妳想壹想西西弗斯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生活中有許多人困擾於婚姻的牢籠,覺得在感覺適應後,審美激情淡去,情感關系退化為日常瑣事與雜務,且不得不操持,這樣的生活壹眼就能望到頭,太令人絕望了。這個婚姻於是被體驗為純粹的牢獄。其實,很多想著要“脫單”者何嘗不是也是在越獄?只不過,他們的體驗中,“單”這個牢獄也是非常難熬的。

尋求改變是人的天性。越獄就是改變,就是從壹種生存狀態到另壹種的奮力躍遷。以遊戲的態度來對待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是可取的——“嚴肅”有時也是壹個牢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