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是咋分類滴?有幾種朗讀方式?

詩歌是咋分類滴?有幾種朗讀方式?

現代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

壹種具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詩歌。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壹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裏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

壹種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詩歌。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諷刺詩。

(3)格律詩:

壹直按照壹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4)自由詩:

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壹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註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5)散文詩:

壹種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詩歌。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註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壹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6)哲理詩:

壹種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歌。這種詩內容深沈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壹至四句均有出現。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白居易的《長恨歌》;蘇軾的《琴詩》;陳毅的《冬夜雜詠.青松》。

(7)題畫詩:

壹種按圖意或者為圖配上文字的詩歌。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於唐代,創始者為杜甫。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麽,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壹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傑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

1、重音:(包括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

⑴ 語法重音指根據語法結構特點而重讀的詞語。

由主語謂語構成的詩句,謂語是說明主語情況下,壹般要重讀。例如:“我們新鮮。我們凈朗。我們華美。我們芬芳。”(郭沫若《鳳凰涅槃,鳳凰更生歌》)

主謂賓結構的詩句,賓語重讀。例如:“月光戀著海洋,海洋戀著月光。”(劉半農《情歌》)

謂語前加上修飾語的詩句,則修飾語重讀。例如:“霖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這兩個修飾語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 強調重音指為強調語意重點而重讀的詞語。強調重音沒有固定的位置,朗讀時要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來確定。下面幾種情況應處理為強調重音:

對表達詩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詞語。例如:“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柯巖《周總理,妳在哪裏》)“好”是人民對周總理最高的評價,表達了詩人和人民群眾對周總理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對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詞語。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重讀“死”和“活”,使兩種人形成鮮明對比,極具藝術感染力。

與上文有照應關系的詞語。例如:“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燈籠”上,才能與上文“妳看那朵流星”掛起鉤來,構成比喻關系。

為了強化聽者印象,詩句中列舉的同類成分。例如:“我們對著高山喊,我們對著大地喊,我們對著森林喊……”重讀“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

語法重音沒有強調重音明顯,壹旦句中出現強調重音,語法重音便要服從強調重音。

2、停頓:

停頓表現在詩歌的朗讀中主要指節拍。朗讀時,根據詩句內部詞語的疏密將其分成幾段,以體現節奏的鮮明,語言的韻味,這樣的停頓方式稱為節拍。

朗讀新詩,不能機械地依據字數來劃分節拍,要兼顧詩歌的內容和結構,各行的節拍數要勻稱、均衡,使其有壹種和諧整齊的韻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壹節: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第壹、三句為三個節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數分為四個節拍,仍然是三個節拍,朗讀新詩時,為了保持整齊和諧的美,寧可把句中詞語擠得緊些,也不能把語意關系密切的詩行分成不同的節拍。

3、語氣:

語氣是人們用以表達感情和態度的聲音,也就是俗語說的“口氣”。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豐富而復雜的,有歡樂、愉快、悲傷、沈痛、壓抑、沈重、激動、不安、驚訝、絕望、懷疑、感嘆等各種感情。朗讀時,要用相應的語氣將其恰當的表達出來。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裏洗澡;

爸爸在土裏流汗;

爺爺

在土裏葬埋。

詩人緊扣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攝取三個藝術畫面。從時間上看,三個畫面前後緊密相承。今天“在土裏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該被埋葬了,到那時“在土裏洗澡”的孩子必定還要重復父輩和祖輩的命運。年復壹年,代復壹代,歲月不居,農民的境況卻沒有絲毫的更改。朗讀時要選擇低沈的語氣、降抑的語調、舒緩的節奏,讀出詩中包含的舊中國農民的痛苦、辛酸和詩人的同情、悲憤!再看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雲中的神呵,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壹樣深呵,夢壹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水幾重呵,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江山多嬌人多情,

使我白發永不生!

對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這是壹首歌唱祖國壯麗河山的優美詩篇。它不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發了詩人愛桂林、愛祖國的感情,而且讓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朗讀時,要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語氣,輕松的節奏,活潑自如的韻調,讀出詩人的山水情,祖國心。

從朗讀新詩入手,堅持朗讀訓練,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提高語文素養都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下面說說朗誦技巧:

1、理解詩意是朗誦的基礎

詩,無論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也無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決不是無病呻吟、玩弄文字遊戲,而都是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那麽,詩人“感”什麽?“事”什麽,作為讀者和朗誦者,我們要去體會、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詩的內容,朗誦時才能表現與發揮。因此,我說:理解詩意是朗誦的基礎。例如: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這首詩表現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為愛情奉獻壹切的赤誠。那麽,朗誦這首詩時必須突出主人公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對愛情堅貞不渝的追求。每節的前半部分語調高亢,而後半部分語調則要舒緩。郭小川的《秋歌》,以秋為題,展現了祖國大地上廣闊的秋景。從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從草原的駿馬到東北的青山,詩人以全景式的綜覽,描繪出壹幅恢弘的畫卷。

2、把握感情是朗誦的前提

感情這東西人人都有(除非沒有靈魂),或愛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憂,如此等等。我們前面講過:詩都是有感而發,緣事而發,詩人的情感又最豐富,因此,把握好原詩的感情和誦詩的感情尤為重要。怎樣把握好呢?首先要了解詩歌的內容,其次要把握詩歌的主題,再次要體味詩人的情感,然後還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壹起,進行藝術再加工,使詩歌朗誦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勝。例如:柯巖的《周總理,妳在哪裏》、余光中的《鄉愁》、陳毅的《梅嶺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們在朗誦時壹定要註意。

所以說,不同情感的詩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誦。大家知道,蘇軾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詩人(詞人),他們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約派。由於他們的風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這麽壹個傳說,蘇軾管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我詞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