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嵐山---日本京都 周恩來 1919年4月5日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松 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 突見壹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 繞石照人 瀟瀟雨 霧濛濃 壹線陽光穿雲出 愈見嬌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 愈來愈模糊 -- 模糊中偶然見著壹點光明 真愈覺嬌妍 這首詩是周總理來日本留學(1917年9月—1919年4月)回國前寫的。
京都是與奈良齊名的日本另壹個著名古都,嵐山就在它的近郊。奈良的唐招提寺和東大寺的名字連著中國的壹位高僧,而京都嵐山的名字卻連著中國的壹位偉人。
嵐山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仿佛註定要產生壹首千古絕唱,自從偉人遊過此山並賦詩壹首、壹座鐫刻這首詩的詩碑在此山立起之後,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從此不再默默無聞。這位偉人就是已故周恩來總理,詩的名字叫《雨中嵐山》。
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為尋求救國道理曾來日本,在壹次遊嵐山時,他吟出了《雨中嵐山》。在這首詩裏,他借景生情,抒發了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有識之士、部分日中友好團體發起籌建周恩來詩碑的倡議,以紀念他為日中友好事業嘔心瀝血的偉績。詩碑建成後,鄧穎超同誌還曾親赴日本,為詩碑落成揭幕。
詩碑建在半山腰,由基座和本體兩部分組成。基座是由數塊未經絲毫打磨的大石頭砌成,而石頭與石頭之間似乎也未使用任何粘合材料。
詩碑本體也是未經打磨的壹整塊赭石色鞍馬石,正面鐫刻著《雨中嵐山》,背面是詩碑發起人名單。整個詩碑的外觀及結構,沒有壹般意義上的紀念碑的高大華美,沒有考究的雕刻工藝,沒有對稱悅目的立體幾何圖形。
它的樸實無華,令人感到壹種偉大深含其中,就像詩的作者,雖平易近人卻讓億萬人萬分敬仰壹樣。
2.周恩來在日本作《雨中嵐山》的全文的詩句這幾天老溫到日本進行所謂1、《雨中嵐山》全詩雨中二次遊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壹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 霧蒙濃壹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嬌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壹點光明真愈覺嬌妍2、寫作背景這首詩是周總理來日本留學(1917年9月—1919年4月)回國前寫的。
周恩來總理年輕時,為尋求救國道理曾來日本,在壹次遊嵐山時,他吟出了《雨中嵐山》。在這首詩裏,他借景生情,抒發了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
3、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有識之士、部分日中友好團體發起籌建周恩來詩碑的倡議,以紀念他為中日友好事業嘔心瀝血的偉績。 詩碑建成後,鄧穎超同誌還曾親赴日本,為詩碑落成揭幕。
3.求首日本的櫻花詩雨中嵐山——日本京都
周恩來作於壹九壹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壹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壹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壹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七天落,七天落
壹位女子端坐枝頭
壹瓣瓣開始撕
撕自己的裙裾
撕壹張紙
撕壹首詩
撕這個春天
撕自己短短的壹生
風來雨去
她喃喃地撕
指尖的血
逐漸淡了
——趙大海《櫻花落》
4.雨中山嵐 有沒有這首詩 好像是這名字是《雨中嵐山》。
雨中嵐山——日本京都
壹九壹九年四月五日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壹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蒙濃;
壹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胡;
——模胡中偶然見著壹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註解:京都,日本的故都;
嵐山:京都著名的風景區。
5.關於汾水歷史上出現過哪些有名的詩句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到河東 郡汾陽縣祭祀後土,途中傳來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並且壹直沿用至今。
時值秋 風蕭颯,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絕調《秋風辭“秋風起兮 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 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宋代天聖年間,曾經奏請減免山西百姓 煤炭和冶鐵稅的陳堯佐來到太原,擔任並州 知州,當時的汾河泛濫無常,陳堯佐於是新建了壹道五裏長的河堤,基本上解除了水患。
又在汾河岸邊引汾河水瀦成湖泊,沿河環湖種 植了數萬株柳樹,並在堤上興建“彤霞閣”, 統稱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時,將這壹 防洪水利工程又建設成為太原最早的公***園 林。 此後,繼任官員對“柳溪”繼續進行擴建 和維護,成了地方官員和城中百姓踏青遊覽 勝地。
元代太原僧人小倉月在《太原城》詩作 中是這樣描述的:“堤邊翠帶千株柳,溪上青 螺數十峰,海晏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 鐘。”元人陸宣則在《遊汾河》中留下了“翠 巖亭下問棠梨,上客同舟過柳溪”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