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壹名《十拍子》。唐教坊曲。陳旸《樂書》:“唐《破陣樂》屬龜茲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畫衣甲,執旗旆。外藩鎮春衣犒軍設樂,亦舞此曲,兼馬軍引入場,尤壯觀也。”按:《秦王破陣樂》為唐開國時之大型武舞曲,震驚壹世。玄奘往印度取經時,壹國王曾詢及之。見所著《大唐西域記》。此雙調小令,當是截取舞曲中之壹段為之,猶可想見激壯聲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韻。
定格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例子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裏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事⑧,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註釋]
①破陣子:詞牌名。題目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壹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裏:指牛。古代有壹頭駿牛,名叫“八百裏駁(bò)”。麾(huī)下:指部下將士。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壹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⑥的(dí)盧:壹種烈性快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壹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⑧了(liǎo)卻:完成。天下事:指收復中原。
[譯文]
醉夢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見軍營的號角聲響成壹片。把熟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壹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壹樣,震耳離弦。完成君王統壹國家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講解]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誌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壹次又壹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裏響起了壹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壹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裏,我們看到了壹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壹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裏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壹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裏、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沈的愛國之情、獻身之誌的生動體現。
--------------------------------------------------------------------------------
破陣子 (擲地劉郎玉鬥)
辛棄疾
擲地劉郎玉鬥①,掛帆西子扁舟②。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裏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③,貂蟬元出兜鏊④。卻笑瀘溪如鬥大⑤。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註]①擲地劉郎玉鬥:指鴻門宴上範增把劉邦獻給他的玉鬥置之於地。②掛帆西子扁舟:指春秋越國的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功成名退,攜西施泛舟五湖而不返的事。③燕雀豈知鴻鵠:指陳涉年輕時為人傭耕,有壹次對同夥說:“茍富貴,勿相忘。”同夥譏諷他,他說“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的事。④貂蟬:古代皇帝侍從官員帽上的裝飾物。兜鍪:頭盔。⑤瀘溪:原詞有序,範南伯為張南軒辟宰瀘溪,範南伯遲遲未行。
[鑒賞提示]這首詞是作者勸範南伯要以國事為重,把瀘溪治理好,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幹戈。
壹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1.四十年:南唐自建國至李煜作此詞,為38年.此處四十年為虛數.
2.鳳閣:別作"鳳闕".鳳閣龍樓指帝王能夠居所.霄漢:天河.
3.玉樹瓊枝:別作瓊枝玉樹",形容樹的美好.煙蘿:形容樹枝葉繁茂,如同籠罩著霧氣.
4.識幹戈:經歷戰爭.識,別作"慣".幹戈:武器.此處指代戰爭.
5.沈腰潘鬢:沈指沈約,曾有"革帶常應移孔...以此推算,豈能支久"之語.後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潘指潘嶽,曾有詩雲:余春秋三十二,始見二毛".後以潘鬢指代中年白發.
6.辭:離開.廟:宗廟,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7.猶奏:別作"獨奏"
8.垂淚:別作"揮淚".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
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余年,國土三千裏地.居住的樓閣高聳入雲霄,庭內花繁樹茂.這片繁榮的土地,幾曾經歷過戰亂的侵擾.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幹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
下片寫國破."壹旦"二字承上片"幾曾"之句意,筆鋒壹疊,而悔恨之意更甚.終有壹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裏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此詞上片寫繁華下片寫亡國,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中間用"幾曾","壹旦"二詞貫穿轉折,轉的不露痕跡,卻有千鈞之力.悔恨之情溢於言表.
---------------------------------------------------------------------
破陣子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壹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裏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晏殊詞作鑒賞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壹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壹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壹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裏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壹時壹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壹句,其精神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為壹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望。詞人寫時序風物,壹絲不茍。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采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壹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妳怎麽今天這麽高興?夜裏做了什麽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壹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
譯文: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後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 。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正驚疑著昨晚的春宵美夢,原來是今朝發現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臉上生笑。
註釋:
①破陣子: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
②新社:春社,在立春後,清明前。
③巧笑:美好的笑
賞析:
此詞通過清明時節的壹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壹種歡樂的氣氛。全詞純用白描,筆調活潑,風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
二十四節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壹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裏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壹時壹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遊玩。詞篇開頭壹句,其精神全在於此。
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為壹花信,每節應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梨花落後,清明在望。詞人寫時序風物,壹絲不茍。當此季節,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在言外。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在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古有詩雲:“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評論家於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此良辰佳節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於詞人筆下:在采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壹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妳怎麽今天這麽高興?夜裏做了什麽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鬥草來著,得了彩頭呢!”
“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壹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後人混指“嘴巴”也。故此詞,美在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心情,全歸於此。
作者介紹: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是宋代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晏詞造語工七巧濃麗,音韻和諧,風流蘊藉,溫潤秀潔.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歸圓田居 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壹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詩人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我國第壹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寫作背景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詩歌賞鑒
《歸園田居》五首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壹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壹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壹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壹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壹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汙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壹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裏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沈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壹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壹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裏,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壹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壹"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汙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有壹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樸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同的語言,培育起壹種樸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壹身清苦,兒輩"幼而饑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裏流露出來的是壹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壹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壹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壹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誌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壹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沈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壹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麽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壹悲劇的降臨
那麽,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壹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仿佛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麽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雕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壹詞,壹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壹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壹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壹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麽人生如寄之悲,什麽故舊雕零之嘆,壹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壹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壹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汙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壹種高度的概括,也是壹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汙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壹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壹生並非壹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壹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樸,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樸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壹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註.周圍的壹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壹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壹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裏人的壹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淡泊
"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麽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樸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壹"招"多麽傳神!足不出戶,隔墻壹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壹生的藝術寫照.
又:(其壹)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汙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壹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麽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裏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壹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壹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這裏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中心思想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