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芙蓉李果子的詩句古詩詞

關於芙蓉李果子的詩句古詩詞

1.描寫果子的古詩詞

《次韻吉老遊青原將歸》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欣欣林臯樂,賞心天際翔。

清樽鱠魴鯉,朱果實圓方。

醉罷聽疏雨,衾寒夢國香。

雨余山吐月,的皪滿簾霜。

展轉復展轉,鐘魚曉瑯瑯。

思歸笑迎門,兒女相扶將。

《題孝猿圖》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攫果實饑嗛,三聲淚沾裳。

尼居曾子侍,寧甘讀此章。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喪。

林端有返哺,未敵烏衣郎。

面故可顏彪,臂豈徒李廣。

泣血同高柴,托音異原壤。

謂當葬其母,山林縱之往。

勿復絆諸籠,充此兒女賞。

《芙蓉亭》

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邊柝無聲獄訟疏,芙蓉池上避金鳥。

民收果實充田賦,匠寫空形入畫圖。

白鳥知機遠冠蓋,紫鱗貪餌落盤盂。

主人非為清香護,愛此煙波似五湖。

《橄欖》

年代: 宋 作者: 王禹偁

江東多果實,橄欖稱珍奇。

北人將就酒,食之先顰眉。

皮核苦且澀,歷口復棄遺。

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詞。

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

世亂思其言,噬臍焉能追。

寄語采詩者,無輕橄欖詩。

《木瓜》

年代: 宋 作者: 張舜民

商州楚地戶,宛在江漢偏。

草木已漸包,果實尤可憐。

木瓜大如拳,橙橘家家懸。

隔崖有宿葉,黃紫凝霜煙。

高秋萬嶂出,壹望通鄖川。

都邑雖僻陋,來者多名賢。

2.描寫果子的詩句

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西瓜園》宋 範成大

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壹團黃水晶。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 冰雪聲。 宋 文天祥

詠葡萄 唐彥謙.唐

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

滿架高撐紫絡索, 壹枝斜亸金瑯珰。

天風颼颼葉栩栩,蝴蝶聲幹作晴雨。

神蛟清夜蟄寒潭,萬片濕雲飛不起。

石家美人金谷遊, 羅幃翠幕珊瑚鉤。

玉盤新薦入華屋,珠帳高懸夜不收。

勝遊記得當年景,清氣逼人毛骨冷。

笑呼明鏡上遙天, 醉倚銀床弄秋影。

3.描杏果實的詩詞

1. 宋代著名田園詩人範成大《西瓜園》詩:“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2.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壹團黃水晶。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 冰雪聲。”

3. 詠葡萄

彥謙.唐

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滿架高撐紫絡索, 壹枝斜亸金瑯珰。天風颼颼葉栩栩,蝴蝶聲幹作晴雨。 神蛟清夜蟄寒潭,萬片濕雲飛不起。石家美人金谷遊, 羅幃翠幕珊瑚鉤。玉盤新薦入華屋,珠帳高懸夜不收。 勝遊記得當年景,清氣逼人毛骨冷。笑呼明鏡上遙天, 醉倚銀床弄秋影。

4.有關果實的詩句

《果實》

年代: 宋 作者: 陳堯叟

甜於糖蜜軟於酥,閬苑山頭擁萬株。

葉底深藏紅玳瑁,枝邊低綴碧珊瑚。

《西瓜園》作者: 範成大

碧蔓淩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誇。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點紅櫻桃,壹團黃水晶。下咽頓消煙火氣,入齒便作 冰雪聲。”

詠葡萄

彥謙.唐

西園晚霽浮嫩涼,開尊漫摘葡萄嘗。滿架高撐紫絡索, 壹枝斜亸金瑯珰。天風颼颼葉栩栩,蝴蝶聲幹作晴雨。 神蛟清夜蟄寒潭,萬片濕雲飛不起。石家美人金谷遊, 羅幃翠幕珊瑚鉤。玉盤新薦入華屋,珠帳高懸夜不收。 勝遊記得當年景,清氣逼人毛骨冷。笑呼明鏡上遙天, 醉倚銀床弄秋影。

5.描寫秋果的詩詞有哪些

1.浣溪沙·語燕鳴鳩白晝長 明代:劉基 語燕鳴鳩白晝長,黃蜂紫蝶草花香。

蒼江依舊繞斜陽。泛水浮萍隨處滿,舞風輕絮霎時狂。

清和院宇麥秋涼。 2.《百憂集行》 唐代:杜甫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壹日上樹能千回。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3.《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宋代:辛棄疾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4.《小闌幹·去年人在鳳凰池》 元代:薩都剌 去年人在鳳凰池,銀燭夜彈絲。

沈水香消,梨雲夢暖,深院繡簾垂。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誰知。

楊柳風柔,海棠月淡,獨自倚闌時。 5.《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唐代:李白 雁度秋色遠,日靜無雲時。

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 忽憶範野人,閑園養幽姿。

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 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

不惜翠雲裘,遂為蒼耳欺。 入門且壹笑,把臂君為誰。

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

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 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

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 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

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