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王安石 江上

王安石 江上

《江上》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註釋:

1、漾:吹過。

2、脫:脫下。

3、被:讓。

4、橫笛:橫吹的笛子,這裏指笛聲。

翻譯:

江面上吹過壹陣秋風,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

離別之情給遠去的笛聲吹送,

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賞析:

這首詩非常註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渺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蕩漾連綿,江花也漸次雕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壹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壹、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再現什麽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郁郁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沈,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古文學者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沈重,而笛聲壹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擡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這是壹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詩到宋代,很講究煉字煉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是個著名的例子。從這首詩看,也是如此。因笛聲而引起離情,李白就寫過他的《春夜洛城聞笛》說: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仿佛是隨口而成,自然明暢;但王安石就不願追隨這種風格,他壹定要把離情寫成是壹種異化之物,是能夠讓風吹著走的。這正是註意了鍛煉,讓句子顯出不尋常的曲拆。

江上吟

李白 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淩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譯文及註釋

在木蘭為槳沙棠為舟的船上,簫管之樂在船的兩頭吹奏著。船中載著千斛美酒和美艷的歌妓,任憑它在江中隨波逐流。黃鶴樓上的仙人還有待於乘黃鶴而仙去,而我這個海客卻毫無機心地與白鷗狎遊。屈原的詞賦至今仍與日月並懸,而楚王建臺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無壹物了。我興酣之時,落筆可搖動五嶽,詩成之後,嘯傲之聲,直淩越滄海。功名富貴若能常在,漢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1、江上吟,李白自創之歌行體。江,指漢江。此詩宋本、王本題下俱註雲:壹作江上遊。

2、木蘭,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劃水的工具,即船槳。《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漢成帝與趙飛燕遊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其木出昆侖山,人食其實,入水不溺。木蘭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槳的名貴。

3、玉簫金管,用金玉裝飾的簫笛。此處指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

4、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時十鬥為壹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極多。

5、妓,歌舞的女子。

6、乘黃鶴,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黃鶴山上,下臨江漢。舊傳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此,因而得名。壹說是費文祎乘黃鶴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7、海客,海邊的人。《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8、屈平,屈原名平,戰國末期楚國大詩人,著有《離騷》《天問》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評價《離騷》是: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9、榭,臺上建有房屋叫榭。臺榭,泛指樓臺亭閣。楚靈王有章華臺,楚莊王有釣臺,均以豪奢著名。

10、興酣,詩興濃烈。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此處泛指山嶽。

11、淩,淩駕,高出。滄洲,江海。

12、漢水,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東南流經湖北襄陽,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2] [3]

賞析

詩題壹作江上遊,大約是李白三四十歲客遊江夏時所作。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壹。

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誌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讀著《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

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局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壹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壹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壹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贊揚;屈平壹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壹,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豈不是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壹聯的警辟,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沈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壹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壹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壹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回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壹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淩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壹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壹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壹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不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嗎?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局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壹片神行,壹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壹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 王安石 北山

《北山》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註釋:

1、北山:即今南京東郊的鐘山。

2、塹:溝渠。回塘:彎曲的池塘。灩灩:形容春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樣子。

翻譯:

北山把濃郁的綠色映照在水塘,

春水悄悄地上漲;

直的塹溝,曲折的池塘,

都泛起粼粼波光。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閑,

細細地數著飄落的花瓣;

回去時,慢慢地披尋芳草,

到家已是很晚。

賞析:

王安石的絕句,最喜歡將自然界景物擬人化,讓萬物都賦有生機活力,帶有感情色彩,這首作於晚年寫鐘山的詩前兩句也是如此。詩中的北山本是無情之物,但春天到來,萬物萌生,山上壹片濃綠,映現在滿陂春水中也是壹片綠色,似乎是山主動地把自己的綠色輸送給水塘,又隨著春水上漲,仿佛要把綠色滿溢出來;水呢,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彎曲,以種種秀姿,帶著粼粼波光,迎接著山的綠色。這聯詩,把綠色寫活,特別引人註目。王安石擅長寫綠,除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類膾炙人口的句子外,又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也狀出顏色的流動,與本詩創意仿佛。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詩人面對著這誘人的山水,留連忘返。因為心情悠閑,坐了很久,以至於仔細地觀察著花朵飄落,默數著壹朵,二朵坐夠了,回途饒有興趣地尋覓著芳草,滯留了多時,回家已經很晚。這兩句,通過數花、尋草兩個動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閑的心理。

詩前兩句純是景語,寫得細膩工巧;後兩句純是情語,寫得紆徐平緩。寫景時,註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靜態寫得仿佛飛動起來;寫情時,通過客觀敘述,刻畫主觀情緒,境界全出,把動態寫得平靜之至。詩全首用對,在整齊中同時富於變化。如三、四句,出句先寫結果,後寫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閑適,所以數起了落花;對句先寫因後寫果,因為尋芳草,所以回去晚了。內容與藝術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詩便以其鮮明的特色為廣大詩家所喜愛。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這兩句歷來被評家關註。宋吳開在《優古堂詩話》徐俯詩細數李花那可數,偶行芳草步因遲有竊取王安石詩的嫌疑。

王安石 孤桐

《孤桐》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淩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註釋:

1、天質:天生的性質。

2、森森:形容樹木茂盛繁密。

3、尋:古代度量單位,八尺為壹尋。

4、淩霄:形容泡桐樹長得高,接近了雲霄。

5、彌:更加。

6、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

7、慍:怨恨。

8、斫:砍,斬。

9、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壹面彈著五弦琴,壹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翻譯:

泡桐樹天生就能長得茂盛繁密,

巍然屹立,拔地高達幾百尋。

穿越了雲霄,也不屈服,

這是由於深深紮根大地的緣故。

歲月越久根越壯實,

太陽越熾烈葉子越濃密。

政治清明時,

時時想著解決民間疾苦(像帝舜撫琴唱的那樣),

願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賞析:

(壹)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誌,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誌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誌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幹淩霄,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善於從大地汲取養分和力量。如果離開大地,它壹刻也活不下去,更別想孤高幾百尋了。猶如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終於被他的敵手扼死壹樣。由此我們想到,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群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群眾。離開了群眾(大地),再偉大的英雄也將壹事無成。

這是壹首借物言誌的詩,是詩人表明立誌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贊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二)

表現了桐樹愈磨愈堅的性格品質,本詩前段通過近於白描的手法鮮活的把桐樹立於讀者之前,期間詩句對比工整幹凈,進而更加突出了桐樹的特點,也使其形象更為立體化,全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懷,表現出作者欽羨桐樹的品質,欲仿效之,全詩寫物明誌,渾然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