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
分析:
鐘嶸主張風骨與辭采並重,強調要有“滋味”,具備不朽的藝術魅力。
風骨是我國古代的壹個重要美學範疇。鐘嶸在《詩品》中所說的“風力”也即是風骨之意。
他認為詩歌創作應當“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就是主張要以風骨為主,辭采為輔,風骨與辭采並重。
鐘嶸論齊梁以前五言詩發展的狀況時,以建安文學為最高典範,而建安文學創作特點便是風力遒勁。鐘嶸特別推崇曹植的詩歌創作,把他作為齊梁以前五言詩的最傑出代表,說:“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而他評曹植之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正是就風力和丹彩兩方面出發的。他評劉楨之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淩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即在於說明劉楨之詩雖然風骨凜然,但於辭采方面又略嫌不足。關於風骨的含義目前學術界看法頗不壹致。它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以及不同的文學理論批評家那裏的含義也並不完全相同。
鐘嶸所說的“建安風力”,我們從他的《詩品》中的總論和對各個詩人的具體論述中看,
主要有以下壹些特征:第壹是要有慷慨悲壯的怨憤之情,並且表現得十分鮮明強烈。第二是要直抒胸臆,自然真切,而無矯揉造作、人為雕琢之態。第三是形象鮮明突出,具有簡潔明朗的風格特色。總的說來,“風力”是指詩歌形象的精神本質方面的美,而“丹彩”則是指詩歌形象的物質表現形式方面的美。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使文學作品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風力”為主,“丹采”為輔,兩者結合為 壹,這是鐘嶸品評歷代詩人優劣的又壹重要美學標準。 批評了創作中“闕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