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戍邊戰士的角度,或寫戰爭的慘烈,或寫報國的豪情。
以王昌齡的《從軍行》為例: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以戍邊戰士的視角,既讓我們想見戰爭的殘酷激烈、戰事的頻繁不斷,又讓我們看到了戰士誓死報國的豪情壯誌,以及最後必勝的堅定信念。
二、從閨中主婦的角度,批判戰爭破壞了人民和平安寧的生
從思婦的角度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成獨特的邊塞閨怨詩。
以金昌緒的《春怨》為例: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長年戍邊的親人還健康地活著嗎?每天吃得飽嗎?身上的棉衣能否禦寒?這壹切,都讓思婦擔心、牽掛,而這些擔心、牽掛無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極就不自覺地出現在白日夢中了。在夢中與思念的人兒相會,也是壹種苦澀的幸福啊,難怪女主人要趕走可愛的黃鶯鳥。這種無理而有情的動作正揭示了戰爭破壞了人民安寧的生活,看起來它是壹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實則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三、從旁觀者的角度,控訴戰爭的罪惡。
杜甫在《兵車行》中沈痛地寫到:“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戰爭使得無數的家庭背井離鄉、使得無數的戰士變成累累白骨!
高適在《燕歌行》裏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這樣壹幅畫面:“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壹方面是前線的戰士浴血奮戰,隨時都有戰死的可能;壹方面卻是將領們縱情聲色、歌舞升平。
四、從將士的角度,寫因長期戍邊而產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王昌齡的《從軍行》較為典型:
琵琶起舞換新聲,
總只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
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裏的“邊愁”有對於現實的憂愁、建功立業的渴盼,更有離鄉背井拋婦別雛的痛楚、無限的鄉愁。
宋人範仲淹的《漁家傲》和《蘇幕遮》也表達了因長期戍邊又毫無結果而產生的思鄉之情。“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酒如愁腸,化作相思淚。”“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些都是表達思鄉之情的典型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