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抒情手法

詩歌抒情手法

壹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間接抒情:

1、借景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情景交融 寓情於景

2 , 借物:托物言誌 托物寓理 借物抒情

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 借古諷今 借古抒懷 懷古傷今,借事抒情

A.直接抒情:

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於任何別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讀者,引起***鳴。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詩人的傲氣和不屈,其中當然也流露著對權貴的蔑視;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B,間接抒情

1,借景

(1),借景抒情 ,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通過景物來抒情。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樂景哀情)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寫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使詩歌達到“物我合壹”,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例如:《淮上有懷》姚鼐(2014皖北協作區)

吳鉤結客佩秋霜①,臨別燕②郊各盡觴。

草色獨隨孤棹遠,淮陰春盡水茫茫。

註:①秋霜,這裏用來形容吳鉤的鋒利雪亮。②燕,通“宴”

pan > 後兩句用了“寓情於景”的手法,請結合詩作簡要分析

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註意:鑒賞詩歌的景和情,答題要點:

1、從“景”的角度:

①通過聯想、想象展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壹般兩個雙音節詞)

2、從“情”的角度: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判斷“景”和“情”是否和諧壹致。(壹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壹致:反襯)

③引入術語,總結該詩的思想感情。 讀下面壹首古詩,回答問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壹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有人認為第二句“紅葉青山”的色調與全詩的感情基調不和諧,妳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本詩的景物描寫與作者情感是否協調

2,借物抒情(托物言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答案:運用對比手法,將籠中畫眉和林間畫眉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歌頌和追求。

3,借事(典,史)用典,使用典故,史實,借以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以抒發某種思想與情感 。(和學生壹起回顧必修和選修課本中學過的詩句)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宗愨的典故)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的典故)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典抒情

借史實抒情(借古諷今)

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例如: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