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詩句

古代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詩句

1. 關於可持續發展詩句

2. 關於可持續發展觀的詩句

3.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詩句

關於可持續發展詩句 1.體現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得古代詩詞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sāng)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註:直接引用同壹人語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開頭使用上引號“,只在最後壹段末尾使用下引號”。為防止被誤改,特此聲明。)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盡心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統治者,沒有哪個君王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加減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加增多,這是為什麽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壹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壹百步,那怎麽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壹百步,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違背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按,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斧子按壹定的季節(指在草木雕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麽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什麽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住宅的場地(五畝:合現在壹畝二分多),在裏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家畜的飼養(豚:小豬。彘:大豬),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沒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庠序: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壹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知道加以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麽不同?大王不歸罪於年成,那麽,天下的老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就會前來歸順了。”

肯定沒很多,這篇還是上學期剛學過,古人壹般沒這麽先進的思想

關於可持續發展觀的詩句 1. 體現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得古代詩詞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sāng)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註:直接引用同壹人語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開頭使用上引號“,只在最後壹段末尾使用下引號”。為防止被誤改,特此聲明。)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盡心啦!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饑荒,(我)便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統治者,沒有哪個君王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加減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加增多,這是為什麽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壹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壹百步,那怎麽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跑上壹百步,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違背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盡(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按,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斧子按壹定的季節(指在草木雕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供養老人孩子和為死者辦喪事都沒有什麽遺憾了,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什麽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住宅的場地(五畝:合現在壹畝二分多),在裏面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等家禽、家畜的飼養(豚:小豬。彘:大豬),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沒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辦好學校教育,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庠序:學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著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壹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富貴人家讓豬狗吃人吃的東西,而不知道加以約束,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麽不同?大王不歸罪於年成,那麽,天下的老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就會前來歸順了。”

肯定沒很多,這篇還是上學期剛學過,古人壹般沒這麽先進的思想

2. 關於可持續發展觀的英語句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個多義詞,它可以指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性發展,永續發展,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模式).1.It 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economies and their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y.BBC: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2.Unless they can either reverse some of the flow,or find ways of joining major knowledge network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nations will be increasingly threatened.除非它們能夠在某種形式上逆轉這種流動或找到加入主要知識網絡的途徑,這些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將越來越受到威脅."Reform and open-up policy"指改革開放1.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was implemented,world-shak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aoming.改革開放以來,茂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This industry has been keeping fast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of China,and it has been playing critical roles in Hechuan economy.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快速的增長,已經成為合川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3.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in China ,its products are not only widely employed in the rubber industry all over the country,but also exported to Japan,and South EastAsia.隨著我國改革開發的發展,公司產品已在國內橡膠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並遠銷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

3. 形容發展的詩句有哪些

1、大鵬壹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上李邕》

釋義:有朝壹日鵬鳥像東風壹樣飛起,就會去除壹切障礙直沖九天雲霄。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壹

釋義: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會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上李邕》

釋義: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4、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釋義:登上山頂,看周圍的山都低矮了。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五首·其二》

釋義: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

6、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釋義: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

7、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釋義:時間無情,花謝了可以再開,每年壹度,人卻只能往前走。

8、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維《登鸛雀樓》

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壹層樓。

9、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釋義: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會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10、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釋義: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上天下地尋找心中的太陽。

4. 可持續發展觀

人類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壹.前言 人口、資源和環境這三方面,是壹個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工程。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方面,但就中國的國情而言,人口問題具有突出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口數量眾多、增長量大,給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可以說,中國的社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包括人口數量問題、人口素質問題和人口結構問題。 二.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討論總是和兩個根本性的問題糾纏在壹起:壹個是環境問題,另壹個就是人口問題。

從環境問題本身來看,它的產生似乎同人口增長沒有什麽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但是,自從8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和經濟幾乎以同樣的速度增長,加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給我們這個地球增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同樣是擺在人類眼前的事實。

發達國家作為世界環境汙染的主要出口商,他們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生產、生活垃圾和廢物的處理不當造成的,人口增長在其中的影響微乎其微。與發達國家截然相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則是以快於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這使本來已經相當脆弱的生存環境受到更加嚴重的破壞。

在這些國家中,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好似壹對苦難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 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社會確定了新的發展目標模式。

實現這壹目標模式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但是,為了確保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壞,人類的選擇又顯得十分有限。促進經濟發展既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涵,同時又是實現這壹目標的有效途徑,但有必要明確壹點,為了實現經濟的增長,人類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於人類和地球的長遠發展目標的。

意識到這壹點的意義在於,人類已經開始努力改進以往的不利做法,並力圖去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人口問題是其中很重要的壹個方面,為此,發展中國家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妥善地處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這使今後的種種努力顯得更為艱巨,也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 (壹)人口與土地與糧食 中國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壹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時它也說明了中國人口對土地和糧食的壓力。

中國陸地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之壹。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被農林牧副漁業和城鄉建設利用的土地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壹則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難度很高,成本極大。

1952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6.2億畝,人均耕地面積為2.8畝。當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是5.5畝。

雖然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壹倍,卻是中國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4.3億畝,人均只有1.15畝,比1952年下降了壹倍多。

1952-1997年間,耕地面積減少了近2億畝,人口卻增長了6億5千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劇。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將進壹步下降。

預計15年後,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到1畝以下。由於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目前,中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約為1.5億,到本世紀末,很可能突破2億。 人口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在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而且表現在對土地環境的汙染破壞和人均糧食產量的徘徊不前。

由於人口增長對農產品的需求壓力,迫使農民高強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汙染和退化嚴重。目前,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辦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使土地的結構遭到破壞、肥力下降、板結貧脊。

耕地資源數量的減少和質量的下降,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壹個不利因素。中國的糧食生產在過去的50多年裏有驚人的提高。

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2264億斤,人均產量416斤;1997年總產量增長到9883億斤,人均產量約為800斤。在這期間,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倍,但是由於同期人口總數從5.4億增長到12.36億,使人均產量增長不到1倍。

目前,農業生產是困擾中國政府的壹大問題。政府年年強調糧食播種面積,但我們仍然感到糧食供給處於緊張狀態。

中國的糧食畝產現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進壹步提高的潛力已遠不如過去,因此,為支持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均糧食占有量,就必須降低人口的增長速度。 (二)人口與森林和草原 盡管中國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但是由於歷史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森林資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中國的人口增長對木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壹方面是對木材制品的需求,另壹方面是對薪柴的需求。這種需求驅使人們對森林的大量坎伐。

據統計,在全國140個森林局中,已有61個局處於過度采伐狀態,25個局的森林資源已經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國的用材、薪柴、紙漿和其他林業經濟產品的供應都很緊張。

與此同時崐,由於人口增長對糧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劇了。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詩句 1. 形容發展的詩句有哪些

1、大鵬壹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上李邕》

釋義:有朝壹日鵬鳥像東風壹樣飛起,就會去除壹切障礙直沖九天雲霄。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壹

釋義: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會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3、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上李邕》

釋義: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4、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釋義:登上山頂,看周圍的山都低矮了。

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五首·其二》

釋義: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

6、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釋義: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

7、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釋義:時間無情,花謝了可以再開,每年壹度,人卻只能往前走。

8、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維《登鸛雀樓》

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應當再登上壹層樓。

9、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釋義: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會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10、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釋義: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上天下地尋找心中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