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賢才齊聚於此的詩句

關於賢才齊聚於此的詩句

1.人才難得感慨萬分的詩句

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周文王善於求賢的記載:“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見《詩經·大雅·文王》)周文王尊賢禮士,身邊賢才濟濟,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

戰國時期,燕昭王築臺招賢的佳話屢屢入詩:陳子昂《薊丘覽占》詩雲:“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

李白《古風》:“燕昭延郭隗,遂築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可謂求才若渴:“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培養人才要放手在實踐中去鍛煉。《離騷》中屈原以香草為喻,寄寓了廣育人才的理想:“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屈原希望“冀枝葉之峻茂”,主張“舉賢而授能。”

柳宗元則以樹木為喻,對人才的缺乏培養表示憂慮,他在《行路難》中說:“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論。”

陸遊對人才的培養和放手使用是直抒胸臆:“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宵戰風雨。”(見《苦筍》)他主張對人才要在實踐中培養。

要善於在壹定的環境中識別人才。唐太宗《賜蕭踽》:“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以及白居易的《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主張時間考驗人才。

左思《詠史》:“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主張從民間發現人才。

在用才上要揚長避短、量才適用。屈原《楚辭·蔔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其喻意是人才各有長短,在使用上不必求全。

清代顧嗣協《雜興》:“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以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壹條重要的用人原則:揚長避短,因才適用。

2.與人才有關的詩詞

為伊消得人憔悴 (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科學使用人才。)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 —— 孫中山

壹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管仲

長才靡入用,大廈失巨楹。 —— 邵謁

古人相馬不相皮,瘦嗎雖瘦骨法奇;世無伯樂良可嗤,千金市馬惟市肥。 —— 歐陽修

國家用人,當以德為本,才藝為末。 —— 康熙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胡瑗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百事舉矣,則富強不足謀也。 —— 孫中山

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 —— 劉向 十日畫壹水,五日畫壹石。 —— 杜甫

這些夠不。

3.詩經子衿是招攬賢才的詩嗎

不是。

《國風·鄭風·子衿》是《詩經》中的壹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

為先秦時代鄭地的華夏族民歌。此詩寫單相思,描寫壹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

如果有壹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維肖維妙,而且意境很美,是壹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之作,其中“壹日不見,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青青子衿“是到曹操的短歌行裏才成了招攬賢才的意思。

4.短歌行中表達自己會像周公哪樣禮遇賢才,使得天下人心都歸於自己的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海不厭深:壹本作“水不厭深”。這裏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