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寫關於嬰寧的詩句

寫關於嬰寧的詩句

1.我想寫壹篇關於嬰寧的作文

讀完嬰寧,有很多的感慨:更多的也許是無奈吧,既喜歡那種自然純真的天然本性,又不能批評嬰寧的轉變 ,因為要想適應社會化的生存就不得不改變原始的性情,這種轉變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文章的主人公—嬰寧,那個榮華絕代的女子,曾是天真爛漫,不識愁滋味的可愛女孩,臉上始終是那明亮的笑容。她單純、善良,對任何人都不吝嗇那爽朗的笑容,同時她不諳世事也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害羞不知道男女之事不能在人前談論。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壹個充滿的歡樂的國度,沒有紛爭沒有黑暗沒有勾心鬥角也不需要揣度別人的意思。那是壹個我們都渴望但卻無法到達的地方。她的轉變可以說是從養育她的鬼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安排好壹切把她托付給王子服並進入塵世的時候開始的。嫁入王家,開始她做為平凡人類的生活,在與家人鄰居的相處中,她始終真誠以待,她的笑容帶給人們無限歡樂。但是在這之中,她也學到了許多,懂得夫妻之事比人,早晚省問長輩,操壹手精巧絕倫的女工,與鄰居和睦相處 。但這笑卻也給他帶來麻煩,她懲罰鄰家子事情鬧大,被婆母責怪,了解其中的利害關系後,她發誓不再笑,從此舍棄了那迷人的笑容,不過這件事也讓她學會了信任自己的丈夫與婆母,更加感激鬼母的養育之恩。她壹步壹步的變得理智成熟,而我卻不知是該為之感到欣慰還是悲傷。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以前天真爛漫的嬰寧,但我也知道那樣的人無法在這個社會走的長遠。也許我該欣慰的,因為生存最大,不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又如何談更多的需求呢。《紅樓夢》裏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長在這個世界,生存在這個社會,要想得到壹些東西勢必是要先放棄壹些東西的,有舍才有得。而且人生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 下面來就拿林黛玉和薛寶釵來說吧,喜歡她們的各大有人在。喜歡林黛玉的喜歡的就是她的天真單純,不世俗不功利,容易滿足,她在乎的只是壹顆真誠的心。喜歡薛寶釵是因為她的八面玲瓏,精靈聰慧,她深諳人情世故,有著很強的世俗生存智慧,處處講究周全,能識大體,積極進取。可是也有很多的人批評薛寶釵,說她功利說她太懂得算計,心思太多。

可是我想問這些批評薛寶釵的人,妳們在生活中難道就沒做過類似的事,為了生存為了得到更多,誰不是盡力周旋,誰不曾學習那些曾經不屑壹顧但卻在後來花時間花精力去努力。在社會上沒有壹定的社交技能,不懂得在什麽場合該說什麽話該做的什麽事是沒法生存的。要想與周圍的朋友搞好關系就不能只考慮自己,要學會為他人著想,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忍讓。而薛寶釵只是在做這些我們都會做的事情而已,而且做的比壹般人都要好。

社會在不停的發展,科學技術也日新月異,信息時代註定是壹個需要不斷交流的時代,我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需要與這樣那樣的人接觸和交流,不懂得人情世故怎麽可以呢。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學會與人相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也許妳不喜歡,但卻不能表現出來並且還要與他搞好關系只因為他可以對我們的事業有幫助或者可以幫我們解決壹些難題。也許妳不喜歡走後門不喜歡送禮這種行為,可是妳卻不能否定有的時候不管妳 努力也抵不上有關系來的好用。這就是社會,就算不喜歡也無法改變。 我喜歡自然和純凈不摻世俗的真性情,也為人類在成長中失去這些寶貴的

東西感到遺憾。但我還是得肯定這種轉變的,因為我們需要成熟理智來面對生活迎接未來。我只希望在我們小的時候在我們還可以不用面對如此多抉擇的時候,能夠保持壹顆單純的心。

2.課文《嬰寧》的重點翻譯句子

有女郎攜婢,拈梅花壹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生註目不移,竟忘顧忌。女過去數武,顧婢子笑曰:“個兒郎目灼灼似賊!”遺花地上,笑語自去。

母憂之,醮禳益劇,肌革銳減。

母慮其復病,急為議姻,略與商榷,輒搖首不願,惟日盼吳。吳迄無耗,益怨恨之。轉思三十裏非遙,何必仰息他人?

村中搜覓已遍,竟無蹤兆,因往尋吳。吳憶曩言,因教於西南山村尋覓。

至日,使華裝行新婦禮,女笑極不能俯仰,遂罷。生以憨癡,恐泄漏房中隱事,而女殊秘密,不肯道壹語。

3.概括嬰寧的文章大意400字左右

1.嬰寧是蒲松齡筆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出自《聊齋誌異》卷二《嬰寧》篇,天真浪漫,惹人喜愛。

在影視作品中也是壹個人見人愛的角色。尤其是她的笑,讓人久久回味。

2.“嬰寧”似出於《莊子·大宗師》,其中有所謂“攖寧”,指“攖而後寧”,即經困擾而後達成合乎天道、保持自然本色的人生。此處只是人名,形容父母希望嬰孩平安寧靜的度過壹生的樣子。

3.《聊齋誌異》,清朝蒲松齡編著的短篇文言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歷時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齋”是他的書齋名,“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4.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半農半商家庭,後家道陷於貧困。

屢次失意於科場,只得以做幕賓、塾師為生。他生當明清易代的亂世,黑暗的社會現實與個人遭遇的坎坷,造成了他“孤憤”、“狂癡”的人生態度,表現在他創作的《聊齋誌異》中。

其詩、文、俗曲等作品今匯編為《蒲松齡集》。

4.求中國古代女性所寫的悼亡類詩詞

花 語

吾本是,荷花女,

衷腸未訴淚如雨。

君若看到荷花淚,

可知荷花幾多苦?

吾本是,荷花女,

只是與君心相許。

今宵為君把歌唱,

句句都是傷心曲。

吾本是,荷花女,

朝朝暮暮為君舞。

看盡人間多少事?

知己只有吾和汝。

吾本是,荷花女,

夢裏與君做詩侶。

但願天下有情人,

總有壹天成眷屬。

吾本是,荷花女,

壹片芳心請記取。

他年荷花盛開日,

朵朵帶去吾祝福。

5.關於蒲松齡的文章《嬰寧》的幾個問題

嬰寧是蒲松齡著意渲染的寧馨兒。

仿佛笑神似地,以歡樂的笑聲對待慘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應付世俗的紛紜。蒲松齡不僅寫出了她的天真嬌憨、“狂而不損其媚”的性格,而且著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環境。

她誕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還要美艷的園圃之中。園外“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園內“細草鋪氈、楊花糝徑”。

她真有點像得山水靈秀之氣的精靈。這不僅是對於美的頌歌,也當然地是對於“子夜熒熒”濃黑悲涼社會的否定。

然而,出人意外的是這個可愛的嬰寧,卻幹下了壹件令人發指的“缺德事”。仿佛《紅樓夢》裏心狠手辣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害死賈瑞般,將壹位羨慕她美艷的鄰人誘騙置之於死地。

現代許多評論者因此說,這是蒲松齡壹大敗筆,破壞了嬰寧的美(見黃秋耘《讀嬰寧》)。其實未必如此。

嬰寧是蒲松齡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人物。她“出於幻域,頓入人間”(魯迅評《聊齋》語),是當時生活的反映。

生活中的活人,藝術反映中真實的藝術典型,即使在現代,也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紅樓夢》脂評說得好:“真正美人方有壹陋處。”嬰寧的形象,蒲松齡自指有兩特點,壹是“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二是“墻下惡作劇,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齡對嬰寧的認識、對嬰寧的設計。狡黠是嬰寧的陋處,也正是嬰寧的真處和美處。

嬰寧壹方面出生於幽谷,受育於鬼狐,不審三從,不知四德,無視長幼之序,不用進退之儀,用笑聲蔑視壹切,用笑聲動搖壹切;壹方面嫁入人間,依從文士,既畏獄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輕施顰笑,嚴懲意淫。她是無法跳出當時社會環境的,既有所突破又無法脫離的真正的美人。

人狐交配而生的嬰寧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幾乎與嬰寧壹樣美貌絕倫、天真絕俗,然而不是也毫無怨言地聽憑母親之命送給了壹個連人事也不知的癡兒麽?這難道不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齡只能根據生活,根據生活給予的理想來塑造人物。

他的傑出才能正表現在嬰寧的復雜性上。嬰寧形象的復雜性正是作家忠實於生活的創作方法的勝利。

說嬰寧的“缺陷”應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毀,更是脫離歷史實際的要求。 嬰寧除了這件“缺德事”外,更有壹次值得註意的悲啼——哭求丈夫為母遷葬的。

這悲啼是我們了解嬰寧性格復雜的原因,認識嬰寧天真狡黠之間關系的鑰匙。我們容易被嬰寧的笑聲所迷惑,但她其實不僅是個天真嬌憨的姑娘,只把生活看成是歡樂,更是深沈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試探人生、應付生活、取得勝利的手段。她自己解釋由笑轉為零涕時說: 曩以相從日淺,言之恐致駭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過愛無有異心。直告恐無妨乎?妾本狐產。

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無人憐合厝之。九泉輒為悼恨。

君倘不惜煩費,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女者不忍溺棄。 她對至親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對同床***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輕易袒露,尚必待仔細審查後方傾訴內心的願望,嬰寧的心靈是何等的深沈,何等的細致,又何等的善於控制啊!蒲松齡說:“至淒戀鬼母,反笑為哭,我嬰寧殆隱於笑者矣。”

嬰寧是位歲月雕成的“笑面人”。她獨居幽谷,披蘿帶荔,仍然拂不去社會中爾虞我詐的塵埃,不得不罩上“笑”的面紗。

這可見社會摧殘人性的力量是多麽無孔不入,多麽強大。這正是其性格產生的社會根源,嬰寧天真狡黠的出發點。

盡管封建社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但是嬰寧以壹介弱女仍然獲得了勝利,這當然是由於蒲松齡熱愛她的原故。蒲松齡為什麽偏愛她,賦予她最長的篇幅?是由於她不僅是位天真可愛的少女,更是壹位美女,更是壹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願的奇女子。

嬰寧對丈夫的哽咽陳詞實際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內心獨白。前人久已指出壹部《聊齋》可以概括為“懲惡揚善”四個字,然而《聊齋》中懲惡更是為了揚善。

壹部《聊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貫串於《聊齋》始終的,是至高無上的。

嬰寧身為狐仙之女,卻生受父母的遺棄,長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層農民的淒苦無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農民同情心的表現。

她正是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棲才遠出踏青,才破愁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罵似賊、暗送秋波;引來了王子服後又故作癡呆,不解***寢,甚至似知非知,似癡非癡地說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以暗示老母在她心中的地位。正是這壹點孝情,成為嬰寧壹切言行的指南。

但是應指出,嬰寧生於幽谷,實是農民的兒女,她的報恩孝道不是封建士大夫所提倡的“忠孝不能兩全”忠高於孝的孝道,而是農民的“養兒防老”理想的孝道。農民身處窮僻尤其重視勞動,非只為繼承香煙重視男子;嬰寧想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當時農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理想的體現,也正是對當時農村中迫於生計溺棄女嬰的批判。

這是嬰寧形象的光輝所在,也正是《嬰寧》這顆明珠的奪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