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麽?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麽?——答:看書和觀水壹樣,都是有著源源不斷的源頭,以水比喻書,告訴我們要不斷的補充新知識,不斷的學習才能達到壹種新的境界。

作品出處

出自《觀書有感二首》其壹,《觀書有感二首》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

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壹首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註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第二首詩借助巨艦無人能推動卻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藝術創作需要靈感的道理。全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墮理障,富於理趣,壹直為人傳誦。

作品原文

觀書有感

其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品註釋

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壹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壹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壹樣可以照人。

2.天光雲影***徘徊: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

3.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裏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麽會。那:同“哪”,怎麽的意思。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

4.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壹樣。

作品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壹起移動。

要問為什麽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創作背景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壹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作品賞析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壹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壹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壹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壹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壹個意思。“半畝方塘”像壹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壹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壹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壹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壹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壹點是,“半畝方塘”裏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汙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壹點作進壹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壹渠水”的“渠”,它是壹個代詞,相當於“它”,“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裏邊突出了壹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壹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壹步地提出了壹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麽這麽“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汙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夠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徘徊”這麽壹種細致的情態。這就是這壹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也是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壹毛輕”,其中的“艨艟”也寫作“蒙沖”。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匯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範疇,其壹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壹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麽,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壹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作者簡介

朱熹(農歷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壹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