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沐浴》中寫過這樣的詩句:“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今朝壹澡濯,衰瘦頗有餘。”
從白居易這簡單的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得知古人的生活環境跟現在相比實在是天差地別。比如說他這樣的大詩人、名流士子的形象居然這樣的。多年沒有洗澡的他,偶爾洗壹次澡就洗下幾層厚泥,整個人都“哀瘦”了不少,這種情況實在是讓人驚訝。
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壹樣,對於古人來說,洗澡是壹件特別奢侈的事情。而且在古人的觀念中,洗澡這種習慣非常壹般,除了祭祀之外沒多少人會當成特別重大的事情。因此,才出現“經年不沐浴”的事情。古代名流士子尚且如此,那尋常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可能有些人會好奇,為什麽古人會有“經年”不洗澡的事情出現呢?
事實上,這還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的緣故決定的。
壹、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
在洗澡這件事上從壹些文獻資料上來看,古人還是比較講究衛生的。在先秦時期沐浴基本上就已經被整個國家推廣開了,不過當時主要是規定在祭祀前或者重大節日之前進行沐浴。
然而,洗澡對於現在人來說實在是壹件不值壹提的小事,但對於古人來說,洗澡就是壹件奢侈的事情了。想來對於王公貴族來說,三五天洗壹次澡應該不是問題,畢竟當時社會上的頂層人士是完全可以享受到便利的。
不過,對於中下階層的百姓來說,是不可能浪費大量的資源來進行洗澡的。壹方面,尋常百姓生活困頓,基本上每天都忙於生計,沒有多余的精力花費在洗澡壹事之上。另外壹方面,還是生活困頓的緣故,使得他們沒有多余的錢財花費在洗澡上面。
這裏所說的浪費資源,並非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是浪費水資源。實際上,對於古人來說,水資源應該還是充足的。但是洗澡的時候要燒熱水,這卻是會“浪費”大量的木炭。
白居易在《賣炭翁》中寫到“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從白居易描寫的窮苦大眾生活狀況來看,人們賣炭得來的錢財全部花費在了穿衣和吃飯兩方面了。就是這樣的情況,古人身上還“衣正單”呢,哪有多余的錢財花費在燒水洗澡上面。
若是按照王公貴族三五天,不,甚至是十多天洗壹次澡的頻率來算,尋常百姓肯定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因此,窮苦大眾必須節衣縮食,經過半年或者壹年以後有點余錢之後,才能打理壹下,去洗個澡什麽的。
由此看來,正是因為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的緣故,使得廣大百姓只能將全部精力放在生存上,而不是洗澡這樣的小事上。
不過,說起來妳可能不相信,在古人的眼裏,“沐浴”和“洗澡”還不是壹回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若是對古人秉性了解的話,就會知道古人在咬文嚼字方面特別講究。對於古人來說,洗澡並不是全身都洗,沐浴才是全身都洗。千萬可別搞錯了,不然會鬧笑話。
二、沐浴和洗澡的區別
前面說過,古代尋常百姓家洗澡的頻率很低,有三五個月壹次的很正常,壹年壹次的也不稀奇。實際上我們用現在的話這麽說沒什麽錯,但若站在古人的角度來談論此事,那就是“沐浴”的頻率,而並非是“洗澡”的頻率了。因為古人將“沐浴”和“洗澡”嚴格區分了開來。
在甲骨文中,“沐”字看上去很形象,就像壹個人彎腰低頭以雙手在器皿中掬水洗發壹樣。而“浴”字則看上去就像整個人站在器皿中洗漱壹樣,身邊還灑滿小水滴。
到了東漢時期,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此解釋的更到位更精確了壹點。在這裏面,他解釋“沐”就是指洗頭發,“浴”則指的是洗身子,“洗”則指的是洗手,“澡”指的就是洗腳了。
從這些解釋可以看出來,對於古人來說,“沐浴”就是連同整個身子和頭發壹塊清洗,跟我們現在說的洗澡沐浴是壹回事。而“洗澡”則更像是我們現在飯前睡前的洗手和洗腳。
因此,對於古人來說,我們不能說他們多年沒有洗澡,應該如白居易寫的那樣,可以說他們多年沒有沐浴。
另外,在古人的觀念中,“沐浴”可能還有另外壹層意義。那就是在祭祀或者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會進行“沐浴”,平時是不會太過看重的。也就是說,在古人觀念中,“沐浴”更像是壹種禮儀。
譬如說,“沐浴齋戒”這個詞語就是這樣來的。因為《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記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而祭祀的目的就是為了祈福或者驅邪,如此看來,在古人的認知中,“沐浴齋戒”這種手段在祭祀前和重大節日前進行就非常有必要了。
由此可見,對於古人來說,“沐浴”是壹件比較嚴肅的事情,也是壹件平時不怎麽上心的事情。而“洗澡”則就相對簡單很多了。
那麽,古人沐浴的頻率是多少天壹次呢?
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將有錢的王公貴族和沒錢的窮苦大眾分開來討論了。
三、古人沐浴的頻率
西周時期,國家規定祭祀前和重大節日之前,每個人都必須要“沐浴齋戒”,同時還規定子女要每個三五天就得給父母洗發洗澡。到了漢代之後,《漢官儀》上面記載,朝廷官員都要“五日壹假洗沐,亦曰沐浴”。
也就是說漢代時候的皇帝就受不了臣子身上的氣味,強制規定每隔五天之後就放假壹天去休息和沐浴。到了唐朝時期,這個休沐的規定被延長到“十日壹假休沐”的程度。
由此可見,對於王公貴族來說,沐浴的頻率基本上是五天壹次,各朝各代根據規定也有所不同,也有十天壹次的。當然,這只是針對王公貴族而言是這樣,對於窮苦百姓或者白居易這樣的讀書人,恐怕沒有人會將那些規定當回事。
也就是說,對於窮苦百姓來說,半年以上或者壹年以上沐浴壹次才是“常態”。
另外,到了宋朝這個商業比較繁榮的年代,百姓大眾開始註重個人衛生的狀況了。街頭巷尾不僅茶樓酒肆林立,就連公***浴室都出現了。這個時期的百姓只要花壹些“湯錢”就能痛痛快快的洗個熱水澡。相信對於宋朝的尋常百姓來說,隔三差五來壹次沐浴不成問題。
當然,對於實在是窮苦不堪的人來說,那估計依舊是“經年不沐浴”的頻率。這種現象即便是到了清代以後,依舊是這般樣子,富人沐浴頻率根據自己心意決定,而窮苦人家只能精打細算了。
便是從這些細微之處來看,我們也能得知古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不堪。由此對比壹下現如今的生活環境,免不了還是得感嘆壹番:還是現代生活條件好啊!
結語:
對於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每日洗澡是壹件極其普通的小事。這就如同吃飯喝水壹樣,已經深刻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對此,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然而對比古人的沐浴頻率來看,實在是難以想象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當然,從沐浴這種小事來看,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會的階級分化是極為嚴重的。對於王公貴族和有錢富紳來說,他們能夠享受到壹切可以讓自己過得舒適的生活資源,而對於窮苦百姓來說,他們唯壹要操心的地方就是如何生存下去,至於享受生活,那實在是跟他們無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