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二年級語文《小兒垂釣》原文
xiǎoérchuídiào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péng tóu zhì zǐ xué chuí lún
蓬頭稚子學垂綸,
cè zuò méi tái cǎo yìng shēn
側坐莓苔草映身。
lù rén jiè wèn yáo zhāo shǒu
路人借問遙招手,
pà dé yú jīng bù yīng rén
怕得魚驚不應人。
註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綸(lún):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méi):壹種野草。苔:苔蘚植物。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問路。
應(yìng):回應,答應,理睬。
譯文:
壹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因為不敢大聲應答,唯恐魚兒被嚇跑。
篇二小學二年級語文《小兒垂釣》教案
壹、教學目標1、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誌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1、同學們,妳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說壹說)
2、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釋題:
讀題思考:“小兒"指什麽?”““小兒垂釣”是什麽意思?
(三)學習課文
1、看詩,聽錄音。
2、學生自學,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4、學習後兩句詩的意思。
①指名讀後兩句。
②問:小男孩正在專心釣魚的時候,誰來了?
③他來幹什麽?
④看,小孩是怎麽做的?
⑤他為什麽擺手?“遙”是什麽意思?
⑥從哪看出他怕把魚嚇跑?怕什麽聲音嚇跑魚?
⑦“應”是什麽意思?(回答)
師小結:小孩既怕老爺爺的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的回答聲把魚嚇跑,他壹門心思用在了釣魚上,妳覺得他釣魚的態度怎麽樣?(很專心;很認真)
⑧指名學生表演。壹人扮路人,壹人扮小孩(體會小孩緊張的心情)
⑨指導學生看圖朗讀,讀出小男孩緊張的心情。
⑩指名說說後兩句詩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全文:詩人抓住了小孩釣魚時所表現出的某些特點,用通俗易懂得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壹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的形象,詩中有動有靜,情景交融,使人倍感親切,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大聲朗誦這首詩好嗎?
篇三小學二年級語文《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壹詩充滿兒童情趣。這位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形式,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這節課有不少可取之處。1、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麽方法來理解詩意,“看註釋、看圖猜、聯系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裏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壹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識以後,有壹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註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松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遊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後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壹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壹遍,壹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壹聽,還真有那回事,另壹個孩子說: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壹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後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顯的,動有余而靜不足。比如自學古詩意思,缺乏學生個人安靜的思考讀書,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流會更利於交流。另外,活動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動——吟誦不夠,學生沒有讀幾遍詩,更談不上熟讀成誦。激發學生想象不夠,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境界中,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壹堂課壹首詩,單薄了。可縮短學習這首詩的時間,補充其他寫兒童的古詩詞,讓學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詩詞中的兒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