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代湯顯祖《牡丹亭》。
意思是只為迷戀世間美女,在他們面前累死,就是做鬼也是值得了,也是個風流鬼。後被引用於調戲女子,為了美女,死了也願意!
原文:
問君何所欲,問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君亦無所欲,君亦無所求,不讓寂寞女,入帳解千愁!
譯文:問妳有什麽可追求的,問妳有什麽想要的。我寧願在女人面前累死,就是做鬼也風流了,子也沒有什麽可想的。我也沒有什麽可追求的,我也沒有什麽可想的。只想不讓女人寂寞,入帳幫她消除愁絲。
擴展資料:
《牡丹亭》創作背景
湯顯祖自幼心性靈慧,才華卓越,但因時運不濟、兼得罪權貴而四次科舉考試失利,使湯顯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與權貴以勢壓人、惡意報復的醜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認識。
人生之路上的磨難未能改變湯顯祖堅持自我、重視德行的做人準則,反而造就了他堅定意誌、註重操守品行的風格。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誌。
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註於戲曲創作之中。重情重義的湯顯祖始終將“情”與“誌”緊密相聯,並指出“萬物之情各有其誌”。
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言情主題為核心開展戲曲創作。而湯顯祖與好友之間“夢生於情”、“情生於適”的友情互動帶給了他特別的感情體會,最終促使湯顯祖走上“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之路。?
萬歷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閑居。這壹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壹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
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
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
嘉靖、隆慶年間,以魏良輔為代表的壹批戲曲音樂家,對昆山腔進行了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昆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
創立了壹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還魂記》就采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