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國學原典·集部·全唐詩 陸龜蒙的詩人小傳
陸龜蒙 (?——881)唐末文學家 自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裏先生出身官僚世家,家世顯赫,祖上出過兩任宰相,其父陸賓虞曾任禦史之職。舉進士不第,曾任蘇、湖兩郡從事,後隱居甫裏(今吳縣角直),自號甫裏先生。陸龜蒙嗜茶,曾在宜興顧渚山下,開辟茶園。他善詩,懿宗鹹通十年(869)得識皮日休,二人相與唱和,時稱“皮陸”。好藏書,家有藏書萬卷,精於校讎。《新庸書·隱逸列傳》記他:“有田數百畝,屋三十櫥,田苦下,雨潦則與江通,故常苦饑,身備插襪刺無休時。”經常同農民壹起耕種。
陸龜蒙勤於著述,所著的詩文很多,有《甫裏先生集》、《籠繹叢書》等文集。“雖幽憂疾痛,貲無十日計”,但著述“不少輟”。其詩多寫閑適隱居生活,對當時社會黑暗、統治者的腐朽作無情諷刺與揭露。詩作以寫景詠物居多,風格清雋秀逸,時人給予很高評價,與溫庭筠、李商隱相提並論。其散文成就尤高,多用比喻、寓言,借古諷今。
下面壹段轉載自中國茶城網
隋、唐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移向南方,使得長期以來“火耕水耨”的南方農業走上精耕細作的道路。其標誌便是以“耕、耙、耖”為核心的耕作技術體系的形成。而總結這壹體系的便首推陸龜蒙,他在《耒耜經》壹文中寫道:“耕而後有爬,渠疏之義也,散垡去芟者焉。 爬而後有礰礋焉,有磟碡焉。”他還根據自己對“象耕鳥耘”傳說的理解,對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則。
在耕、耙、耖的技術體系中,耕是最重要的壹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陸龜蒙對當時江東壹帶重要的水田耕作農具——犁的各部構造與功能作了記述和說明,寫了《末鋁經》壹文。
耒耜本是兩種原始的翻土農具,傳說農業始祖神農氏“斷木為耜,揉木為耒”,實際上最初的耒只是壹尖頭木棒,後來又在尖頭木棒的下端安裝了壹個短棒,用於踏腳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壹人的“力田”。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劦(協)田”。後來隨著金屬工具和獸力的使用,耒耜便進化為犁。初期的犁僅僅是將原來耒耜壹推壹拔,改為連續推拔。到秦漢時,犁已具備犁鏵、犁壁、犁轅、犁梢、犁底、犁橫等零部件,但多為直的長轅犁。回轉不靈便,尤其不適合南方水田使用。唐代時長轅犁改進為曲轅犁,並在江東壹帶廣泛使用。
根據《耒耜經》記載,江東曲轅犁為鐵木結構,由犁鏵、犁壁、犁底、壓镵、策額、犁箭、犁轅、犁評、犁建、犁梢、犁盤等11個零部件組成。犁鏵用以起土;犁壁用於翻土;犁底和壓鑱用以固定犁頭;策額保護犁壁;犁箭和犁評用以調節耕地深淺;犁梢控制寬窄;犁轅短而彎曲;犁盤可以轉動。整個犁具有結構合理、使用輕便、回轉靈活等特點,它的出現標誌著傳統的中國犁已基本定型。陸龜蒙還對各種零部件的形狀、大小、尺寸也有詳細記述,十分便於仿制流傳。
《耒耜經》壹***記載了4種農具,除江東犁以外,還有爬、礰礋和碌碡,是中國最早的壹部農具專著,也是第壹篇談論江南水田農業生產的專文。
陸龜蒙有釣魚、飲茶、作詩的嗜好,他對各種漁具和茶具都有了解,並為之寫詩歌詠。
養魚之法世傳有《陶朱公養魚經》,而於取魚之法卻付諸闕如,實際上捕魚遠在養魚之前,捕魚之法和捕魚之具必定更多。陸龜蒙據自己多年垂釣江湖的經驗,做了《漁具十五首並序》及《和添漁具五篇》,對捕魚之具和捕魚之術作了全面的敘述。在《漁具十五首》“序”中,介紹了13類***19種漁具和兩種漁法。19種漁具中有屬於網罟之類的罛、罾、罺、罩等;有屬於簽之類的筒和車;還有梁、笱、箅、矠、叉、射、桹、神、滬、(竹字頭加椮)、舴艋、笭箵。這些漁具主要是根據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制造方法,以及不同的用途和用法來劃分的。兩種漁法即“或以術招之,或藥而盡之”。凡此種種,正如他自己所說:“矢魚之具,莫不窮極其趣。”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對他的漁具詩十分贊賞,認為“凡有漁已來,術之與器,莫不盡於是也”。在《和添漁具五篇》中,陸龜蒙還以漁庵、釣礬、蓑衣、篛笠、背篷等為題,歌詠了與漁人息息相關的五種事物。總的說來是非常全面的。
漁具之外,陸龜蒙還有《和茶具十詠》,對茶具作了敘述。唐代的飲茶風氣很盛,陸本人就是個茶嗜者,他在顧渚山下開辟了壹處茶園,每年都要收取租茶,並區分為各種等級。顧渚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誌·雜家類》載,茶聖陸羽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壹。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 陸龜蒙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壹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壹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盡管陸龜蒙的《茶書》已失傳,然而他所作的《和茶具十詠》卻保留了下來,“十詠”包括茶塢、茶人、茶笱、茶籝、茶舍、茶竈、茶焙、茶鼎、茶甌、煮茶等10項,有的為《茶經》所不見,可與之對照研究。
作為農學家,陸龜蒙的貢獻不僅在於農業器具方面,其他諸如植物保護、動物飼養等方面也多有建樹。 他對柑桔害蟲桔蠹的形態、習性及自然天敵作了仔細的觀察,寫了《蠹化》壹文,盡管他的用意在於借物抒懷,然而此文卻是壹篇古代關於柑桔害蟲生物防治的史料。陸龜蒙觀察了鳧(野鴨)和鹥(海鷗)對稻糧的危害。寫有《禽暴》壹文,提出了網捕和藥殺的防治辦法。陸龜蒙還強調了田鼠對水稻的危害性,寫有《記稻鼠》壹文,提到了驅趕和生物防治兩種防治辦法。在動物資源保護方面,他大聲疾呼保護漁業資源,在《南涇漁父》壹詩中說:“孜孜戒吾屬,天物不可暴。大小參去留,候其孳養報。終朝獲漁利,魚亦未常耗。”竭力反對“藥魚”這種破壞漁業資源的做法,極力提倡“種魚”,采收魚卵,遠運繁殖,借以保護漁業資源。
陸龜蒙作為壹位文學家,其成就主要在詩歌和小品文方面;作為農學家,其影響則主要在農具方面,而農具方面的成就又突出地體現在對江東犁的總結。由於犁在農業中的地位,犁的進化史就是古代農業史,這就決定了陸龜蒙在中國農業史上的地位,以致於研究中國犁的學者,言必稱頌陸龜蒙的《耒耜經》。
陸龜蒙生於官僚世家,卻終身以農為業,雖以隱土自詡,卻懷儒家之誌,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每見於筆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他和皮日休壹樣“並沒有忘記天下,正是壹榻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更為可貴的是,他雖胸懷天下,飲譽文壇,卻能將歷來不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視的農具,進行細致的研究總結,甘做小人之事,為中國古代農具發展史留下寶貴的文字記載。 這與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他的自傳《甫裏先生傳》和《江湖散人傳》,對其生平和個性作了總結。他在《江湖散人傳》中寫道:“散人者,散誕之人也;心散、意散、形散、神散。既無羈限,為時之怪,民束於禮樂者外之,曰此散人也。”也許正是因為擺脫了儒家傳統禮教的束縛,才使他成為中國農業史上著名的農學家。
陸龜蒙雖為落魄文人,但他在角直仍過得很悠閑,他所居的甫裏別墅,在保聖寺西,內有光明閣、桂子軒、杞菊徑、雙竹堤...
其詩作以寫景詠物為多,清雋秀逸, 其散文成就尤勝於詩,著名的有《田舍賦》、《野廟碑》、《田舍賦》、《後虱賦》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腐朽,常作無情的諷刺與揭露。
魯迅贊譽他的小品文是“壹塌糊塗泥溏裏的光彩和鋒芒”。他妙用映襯對比手法,托諷土木,對舉成文。文章句式多變,善鋪陳渲染,嬉笑怒罵,酣暢淋漓。 墓在保聖寺西院,原自蓮守舊址內,衣冠冢占地約壹畝,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間的石刻碑, 及傳為陸龜蒙餵鴨處的“鬥鴨池”遺址及“清風亭”等紀念建築。
陸的詩全集 /02-lib/01-zg/04-poem/gushi/luguimeng.htm
附宋人寫陸的壹首詩作
吳江三高祠·陸龜蒙
年代:宋 作者:葉茵
江湖蕭散樂平生,夜課圖書日課耕。
壹段高風猶凜凜,逢人肯說鴨呼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