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麽寫好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登高教案 ,歡迎大家分享。

登高教案 1

  教學目標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沈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壹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後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聖”。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壹)、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壹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年,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嶽》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寶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壹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困頓和生活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貪腐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麗人行》、《兵車行》、《出塞》

 (憂國憂民)

 (三)、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直諫忤旨,幾近壹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759年,對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辭官,於年底到達成都。組詩“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

 (四)、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開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嶽陽的船上,年58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村》、《登嶽陽樓》

 2、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誌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壹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學步驟:

 壹、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音樂起)語調低沈,語速緩慢,滿懷感情)1200多年前,壹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雕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沖擊。淒冷的風中,有幾只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壹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壹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壹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裏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放聲高吟: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滿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是的,那麽今天就讓我們壹起來走近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壹起來欣賞1200多年前他為我們留下的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投影課題)

 我們壹起隨著音樂再來誦讀壹遍!(音樂起)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鑒賞詩歌。

 那麽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鑒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為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壹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壹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壹只跟鳥群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壹只歡樂的鳥呢,是壹只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壹只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為是壹只,而不是多只。這是因為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壹個人在外漂泊。

 2、鑒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系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壹樣,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麽,“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系起來總結壹下,是互相對比著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壹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為壹個現實主義詩人,壹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壹死。這是壹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裏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壹直到58歲去世為止,11年中,壹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麽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重陽節的壹種習俗。古人為什麽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壹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壹人,登臺的地點壹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裏的他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著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麽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麽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壹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發叢生,兩鬢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壹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壹直伴隨著杜甫老人的壹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壹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壹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壹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壹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麽了卻,怎麽疏解呢?——只能郁結在詩的結尾,郁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登高教案 2

  壹、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遊吳越,北遊齊趙,過著“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歷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壹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壹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為“詩史”。杜甫被稱為“詩學宗師”“詩聖”。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以稷、契自許,有誌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壹生卻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人生的痛苦和民眾的疾苦,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了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壹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壹般押平聲韻,壹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壹-樣,只是不壹-定對仗。

  三、了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誌,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裏《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壹聯蜂腰,後壹聯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壹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裏”、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壹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紮。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誌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壹壹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了排遣有郁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沈郁頓挫

 沈郁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沈郁”,“沈”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沈著,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沈郁頓挫連在壹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壹下傾吐出來,仿佛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復後,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系解題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壹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理解“登高”的含義壹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壹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後人推為“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妳認為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於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麽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壹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誌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壹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登高》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包含著郁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發早衰止酒停杯,也從壹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於這四字之中,郁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著隱顯緩急的變化。《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於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仿佛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壹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仿佛緩沖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回環照應。《登高》壹、三兩句寫山景,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環相扣,渾然壹體。

 3.答案:壹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壹不起著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壹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壹片淒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