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覺醒年代》有感5篇
認真品味壹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妳有什麽體會呢?不能光會看哦,寫壹篇觀後感吧。那麽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觀《覺醒年代》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覺醒年代》有感1春天的味道是什麽?壹枝怒放的花會在枝頭告訴妳。或是壹場春雨,在清涼的洗滌下,讓妳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這種味道卻搖身壹變,悄悄地飄到海外的落葉上,飄進了那個別樣的深秋。這是壹個特殊的年代,壹個被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濃煙所籠罩的時代!之所以稱之為“年代”,而非“時代”,大概是因為它蒙上了歷史的面紗,雖久遠卻不得不被銘記——因為正是那個年代,正是那個年代裏的那些人,以頑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成就了我們今天的新中華!
還記得那個衣著破破爛爛、渾身長滿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為人善良開朗、血氣方剛的“乞丐”嗎?沒錯,他就是創辦了《青年雜誌》的陳獨秀,也就是那個用科學與民主照耀中國的革命家!正因為他獨特的方式、細致的思慮,讓身處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李大釗由衷地感嘆:“現在雖然是深秋,但我從他的《青年雜誌》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會只停留在壹處。
壹碗清水裏也有春天!妳瞧,那只歡快的小螞蟻還在遊泳呢!正在碼頭勞作的延年見了他,沒有粗暴地將他丟棄,而是輕輕地將他捏起,放在碧綠的葉片上,讓他來壹場森林之旅。壹盤荷葉黃牛蹄裏也有春天!雖然只是壹只無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卻沒遭扼殺,借仲甫的手,又回歸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裏,繼續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壹個個革命家庭裏,卻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壹對兄妹正在提壹個沈重的水桶,要把水倒進水缸裏。這時走進了壹個人,他“八字胡”,身著長袍,提著木箱,熱情地幫助他們,結果卻被這壹家錯認成了“黃鼠狼”!好壹只“黃鼠狼”啊,那就是兄妹倆的父親——李大釗!
為了探索救國之路,多少革命家長居海外,刻苦鉆研!看著他親切地喊壹聲:“姐,我回來了。”那種久別重逢的團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嗎?看著他柔情地抱起女兒,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動地喊壹聲:“春天真美啊!”
觀《覺醒年代》有感2“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陽光。”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如今我們生活在壹個和平的年代,正是因為有無數先輩和烈士們挺身而出,他們心向陽光,他們相信有壹天中國人會覺醒,中國會覺醒。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安,只有靠“覺醒”這壹條路才能救活中華民族。在這條覺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啟蒙,也有壹大批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尋,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釗同誌了。
面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李大釗同誌下定決心為挽救中華而努力奮鬥。他把國家放在了第壹位,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壹起,而把自己的學業放在了身後。當他因參加反日鬥爭而被當時就讀的學校除名時,內心絲毫沒有後悔之意。他的壹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和他身上體現出的牽掛國家興亡和人民生活、願意為革命奮鬥壹生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提倡。
“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願意奮鬥終生!”在李大釗送陳獨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兩個人都從心底發出了錚錚誓言。這壹幕至今還讓我激昂澎湃。
在壹代又壹代人的努力下,中國這頭雄獅終於覺醒了,中國人民終於站起來了。壹代人有壹代人的覺醒,先輩們已經為我們開拓出了壹條和平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血汗為我們鑄造了幸福,他們的覺醒能使我們受益終身。
作為新世紀、新時代的新中國青年,我們也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覺醒。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完成好在學校的每壹項任務。引用劇中的壹句話便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我們要學會自律,心中要有堅定的信念,同時應該以學為本,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許有壹天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報效國家和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能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我們要將愛國銘記於心,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和奮鬥者,讓先輩們的精神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幸福和復興之路在我們的腳下越走越遠。
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因此我們不僅要有自己的覺醒,也要帶著屬於無數先輩們的覺醒壹直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觀《覺醒年代》有感3那個年代的人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偉大。
——題記
今年暑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認真地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關於新文化運動思潮的革命電視劇。看完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愛國熱情。“覺醒”多麽美好的字眼,擁有讓人熱淚盈眶的力量!
在沒有看這部電視前,我根本無法想象,居然真的`會有壹群人將歷史書上那些死記硬背的的東西,當成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並願意為此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確,在看這部劇以前,我對他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歷史書上寥寥幾筆的描寫。但我並不知道,我們每翻過壹頁也許就是他們壯烈的壹生。我不知道這場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不知道為何組織新文化運動,更不知道是如何進行的。但在看了這部劇後,我從中得到了答案。
《覺醒年代》中的片片場景時刻在我腦海中閃現。
1915年,當陳獨秀在上海宣布要創辦青年雜誌時,他就明確談到了當代新青年的六個標準。這是那時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在那時,他便在心中種下了壹顆種子,他決定要尋找中國的出路。後來,他擔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與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思想,支持白話文。同時,他也是“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
同樣,李大釗也是十分偉大的。
李大釗在將要面對死亡時,他的臉上看不出壹點情緒,當他站在刑臺上時,沒有害怕,沒有悲傷,沒有不舍,他為了解救中國人民於水火之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從容赴死。那年,他僅僅38歲。
如果說是陳獨秀和李大釗點燃了新文化運動的這把星星之火,那毛澤東就是讓這星星之火擁有了燎原之勢。
當22歲的毛澤東在風雨中前行時,他手中懷抱著的《青年雜誌》如壹團烈火在燃燒。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國的希望,正如那滿天黑夜中的壹顆星星,如那壹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這世間百態,也看到了人世間最荒涼的壹幕,但那卻只不過是中國在那個年代壹個小小的縮影罷了。毛澤東雖身穿布衫,腳踏泥濘,但卻目光堅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麽在當時會有那麽多愛國人士都以死明誌,為什麽那麽多愛國人士努力為中國尋找出路。
他們是勇敢的,他們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時,也壹步步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來想像他們的偉大,但他們遠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偉大。因為他們在那個國民思想覺悟落後,萬惡的封建社會尋找中國的出路,開展新文化運動步履艱辛。他們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是怎樣的結局,不知道會不會成功,卻依舊能堅持下去。終於,在他們的努力奮鬥和堅持下,“吃人社會”覺醒了。如果說《覺醒年代》有續集的話,那麽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續集。
待山河雄壯,科技騰黃之時,我壹定要回到先生們的那個年代,告訴他們,100年後的中國,百姓們安居樂業,每個孩子都有學可上,有樂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願!
當雄獅沈睡時,總要有人先覺醒,是創辦《新青年》的陳獨秀,是為人民犧牲的李大釗,是在泥濘裏奔跑的毛澤東。而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奮鬥,在風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觀《覺醒年代》有感4為什麽是陳獨秀?不是其他的人物不“香”,只是這他實在是壹枝獨秀,讓人挪不開眼。
歷史中真實的陳獨秀——壹張黑白照片,且不論,咱們只來說說這《覺醒年代》中讓我感動的陳獨秀。
陳獨秀壹出場,便是趁愛國知識分子激烈討論中國存亡問題時,偷了壹碗盒飯,旁若無人得解決溫飽問題。這哪有壹點大家的樣子?蓬頭垢面,不修邊幅,只道壹句:“這樣的國,無可救藥。”之後能怎麽樣?激起了學生的憤怒,他只得落荒而逃。滑稽,但不可否認,他,是清醒的。
我曾看到過壹個關於山石和卵石的辯題,便立馬想到陳獨秀,他無疑是壹塊山石,他兼具“鋒芒外露,舍我其誰”的感性及“時不我待,逆流而上”的批判性。壹面,人們仰慕他壹身傲氣,另壹面,人們擔憂他銳氣傷人。
他這塊“山石”總是爬上屋頂,批評指點四方的風景。他那封建大家長的做派,對家人,對學生,對同人,叫人又愛又恨。尤其是面對兩個已然有自己的想法的兒子,他壹面與他們說教,維護他家長的形象,壹面又小心翼翼地,不動聲色地待他們好。對與自己有不同信仰的胡適,他既欣賞又愛護,可也不影響他痛斥在關鍵時刻建議將北大遷到上海的胡適,“我要的不是北大的生機盎然,我要的是中國的生機盎然,不辯、不爭,不可以。生機盎然不是等來的,適之,是要鬥爭來的,不破不立!此時的中國需要勇士和鬥士。”妳以為他們崩了,可他又會在兩人唾沫星子互飈之際,感到抱歉,說出“改天請妳喝酒”之類的話。
“面對問題,直抒胸臆;包容不同,但立場堅定;即便針鋒相對,也能把酒言歡。”這是陳獨秀,壹塊不折不扣的“山石”。
如此硬朗的個性,在那樣動蕩的時代,能不碰壁嗎?在他看來不過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二:壹是科學研究室。壹是監獄。”所以他能在研究室做學問,也能在監獄裏讀書看報寫文章。
陳獨秀是那個昏昏沈沈的時代的覺醒之人,是那個暗無天日的時代的光。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當真是在這部劇裏見識和體會了。這不只是陳獨秀與李大釗之間的友誼,這更是他與千千萬萬民眾反抗壓迫,並肩作戰的精神。
“我必須要跟他們(陳獨秀的學生)在壹起去戰鬥,因為我愛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僅是我的,更是妳們的。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麽,我覺得人不能為了自己而活著。”
“為了讓妳們不再流離失所,為了讓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為了讓窮人不再受欺負,人人都能當家作主,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願意奮鬥終身,我願意奮鬥終身。”
使中國壹次又壹次成長的動力,都是當年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和千千萬勞動人民所反抗,所不肯承擔的逆緣和逆境。
觀《覺醒年代》有感5江山閱年,覺醒改天——觀《覺醒年代》
當喪權辱國的條約被敲下許可的印章,當***和將傾,國將不國。無盡仁人誌士化作響錘,敲響眾人,立誌改天換地,跨過荊棘叢,找到壹張救國救民的藥方。
或許在《覺醒年代》這部劇中,仲甫先生與守常先生更像是璀璨發光的明星,是指引那個時代青年們走出陰霾,踏入光明的壹道光。其實小生初閱此劇,第壹崇敬的人還是蔡元培先生。當然,陳、李、蔡等人都像極了天上發光發亮的明星,他們作為當代青年們的領頭人,都各自有各自的閃光點。可我卻偏愛蔡公的兼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這是從小說到大的道理,但在現代社會,處處充斥著極端,自私與狹隘,網絡發言處處橫跳的是“二極管”。他們用自己狹隘的價值觀扭曲了這個本不絕對的世界,而蔡公的“兼容”,是對他們這種思想最大的輕蔑與諷刺。
“囊括大典,網羅眾家”。
蔡公聽諸導百家之言,集眾智以探索救國之路。這是他長遠的眼界與寬大的格局。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誰也不知道究竟是馬克思主義能救中國還是空想社會主義亦或是杜威實驗主義。當大家都在為把誰關在外面而爭論不休時,蔡公卻笑盈盈地把門打開,先讓外面的各種人壹同迎進來,然後再不緩不慢地將那些不必要的人清理出去。
“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蔡公的兼容是有智慧的,他集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將“囊括百家,合成壹統”各取其優的智慧用在了治理北大上。在1919年的北大,不僅能聽到外街傳來的抗議演講聲,或許還能看到壹群長衫老儒坐在壹起吹煙喝茶,閑談國事。這是蔡公營造的北大,是當年那個國內各類思想交匯最繁榮活躍的北大,更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繈褓。
“和諧,不是壹百個人發出同壹種聲音,而是壹百個人發出壹百種聲音後,他們能彼此尊重。”
蔡公或許深諳其意。在新舊文化的對抗戰中,他從未因自己的思想而去驅趕異類,反而敞開了胸懷,也大大方方的迎接老儒生們,讓老將新將壹起上,大家壹起探索思想異同,才有了陳獨秀辜鴻銘能笑見握手的壹幕。“沒有風暴的海洋是池塘。”我想這也是北大思想上能如此繁榮興起的原因。的確,沒有辜鴻銘,新思想或許不會成為新思想,而北大,也就算不得北大了。
“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長青。”
先生千古。先生的兼容精神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