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範成大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範成大的詩詞
《四時田園雜興》、《霜天曉角梅》、《四時田園雜興》、《憶秦娥》、《四時田園雜興》、《浪淘沙》、《虞美人》、《早發竹下》、《眼兒媚·酣酣日腳紫煙浮》、《四時田園雜興》、《臨江仙》、《南柯子》、《田家》、《初歸石湖》、《詠灑市歌者》、《曉起聞雨》、《清平樂》、《菩薩蠻》、《窗前木芙蓉》、《村景即事》。
二、文學成就
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壹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後催租行》、《繅絲行》、《勞畬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於蘇軾。範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的說法。如其中《夏日》壹首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農民壹家辛勤勞動的情景,親切、淳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也寫了壹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嘆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禪裏之作。楊萬裏《石湖居士詩集序》說:“(範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_。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壹唱之嗚嗚,不可得世。”生平詳見《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三、相關事件
中興四大詩人範成大與楊萬裏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後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於“中興四大詩人”。不過範成大在仕途上更為得誌,做到參知政事,晚年退職閑居。有《石湖居士詩集》。範成大壹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存的壹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滯、堆垛典故的現象,和壹些似禪非禪、似儒非儒的議論。不過,範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點評(眼兒媚.酣酣日腳紫煙浮):詞亦文之壹體,昔人名作,亦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如範石湖眼兒媚萍鄉道中雲雲,“春慵”緊接“困”字、“醉”字來,細極。楊萬裏、範成大、陸遊和尤袤號稱“中興四大詩人”。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楊、範雖比不上陸遊,但都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思想、藝術各有特色,不愧為南宋傑出的詩人。
楊萬裏對範成大的評價楊萬裏評他的詩“清新嫵媚”、“奔逸雋偉”(《石湖詩序》),主要是指“點綴湖山”壹類作品而言。其實範詩還有“婉峭”、“淺切”的壹面。楊萬裏還說:“今海內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這評價也欠公允。範是不能和陸遊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響,詩中消極頹廢的東西還是不少的。
“旅行家”範成大作為旅行家,範成大比不上徐霞客,但作為士大夫和詩人,範成大的精神世界卻遠比徐霞客這樣的“專業”旅行家豐富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5歲的範成大受命出使金國。他作為“祈請使”,目的有二:壹是求趙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鞏、洛之地,二是重議兩國交換國書的禮儀。此時距金滅北宋已40余年,南宋與金國劃淮河為界,以“侄兒”的身份卑事金國。南宋想以“祈請”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與尊嚴,不啻於癡人說夢。就連宋孝帝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沒啥勝算,還兇多吉少,臨行前他對範成大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嚙雪餐_,理或有之。”這就是讓他做好當蘇武的心理準備了。
心情最為復雜的旅行乾道六年使金,是他壹生中心情最為復雜的壹次旅行範成大此行著有旅行日記壹卷,名為《攬轡錄》,取東漢名士陳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誌”的意思。據此書記載,他於六月“出國門”,“八月戊午”渡淮出國界,十月“戊午”復渡淮歸來,在金國境內逗留了兩個月。中國現存最早的私人日記是唐李翺的《來南錄》,到北宋時,士大夫作日記者已經很多,其中以王安石的《日錄》篇幅最為浩繁,有八十卷之多,然而多記政事,實為壹種私家史乘。而早期的私人日記多為篇幅短小的紀行之作。範成大乃南宋詩壇巨匠,與陸遊、楊萬裏等並稱“中興四大家”,以“清新嫵麗”而又“奔逸俊偉”的詩風馳名於世。範成大是壹個眼界開闊、感覺敏銳的觀察者,對自然界的山水泉石充滿熱愛,對升鬥細民的悲歡富於理解之同情;他有很強的好奇心,對於殊方異域、奇風異俗都報以強烈的興趣;他官至宰輔,風節凜然,壹生宦跡又極其廣闊(“予生東吳、而北撫幽燕、南宅交廣、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萬裏,所至無不登覽”),故胸中千丘萬壑,下筆氣象萬千。另壹面,範成大又是壹個內心豐富、情感真摯的人,無論是感時、憂國、憫農、刺政還是傷逝、惜別、嘆老、思鄉,他的詩裏總有壹些特別細膩而個性化的體察,用壹句老話來說———他的詩裏有“人”。乾道六年使金,是範成大壹生中心情最為復雜的壹次旅行,壓抑、悲愴,而又滿懷忠義豪情,因此《攬轡錄》中的許多文字也特別感人。如寫北宋舊都東京汴梁的殘破:新宋門內“彌望悉荒墟”,“大相國寺,傾檐缺吻,無復舊觀”?凡東京壹門壹樓,皆羅列其舊名與“虜改”之新名,貌似簡單的記錄,而板蕩之痛與黍離之思盡在其中。更讓人心碎的當然還是中原的遺民,淪陷已久,“民亦久習胡俗”,“男子髡頂”,“村落間多不復巾,蓬辮如鬼”,然而父老“遺黎往往垂涕嗟嘖,指使人雲:‘此中華佛國人也。’老嫗跪拜者尤多”?除《攬轡錄》外,此次使金他還留下72首絕句,匯為《北征小集》,其中佳作甚多。範成大此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本來就是不可能達到的),但表現得風骨凜然,甚至連金主也認為“可以激勵兩國臣子”———弱國外交的極致也只能是爭取壹點精神上的尊嚴了。
他的抱負他是打開了心胸和慧眼的詩人,他的飽覽山川聯系著“許國”的抱負歸國後,範成大得到朝廷的肯定,但很快又因剛直而被黜,於乾道七年受命出帥靜江府(廣西桂林),這就是“南宅交廣”之行。這次旅行實際開始的時間已是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臘月七日,他從老家吳郡(蘇州)出發,南經湖州、余杭,至富陽而入風景如畫的富春江。在余杭時與遠送而來的親友道別,場面極其傷感。之前更不得不將重病的乳母留在余杭,“分路時,心目_斷。世謂生離不如死別,信然。”與眾人別後二日就是除夕之夜,“發富陽。雪滿千山,江色沈碧。夜,小霽。風急,寒甚。披使虜時所作棉袍,戴_帽,作船頭縱觀,不勝清絕。”此情此境此文,讓人壹見之下,永銘於心。試想身披兩年之前去國北征的寒衣,胸懷著二日之前與親友訣別的淒愴,於此除夜之際,置身於寒江的扁舟上,心緒如無限宇宙中的壹點孤明,所謂“不勝清絕”者,實是無以言之而強為之言了。溯富春江,經桐廬、蘭溪入衢江,然後經常山縣出浙江、入江西的信江,經信州(上饒)、貴溪、余幹而到南昌,登滕王閣;入贛江,乾道九年元月十二日至臨江軍(樟樹),十四日遊薌林和盤園———這兩處都是當時著名的園林,給範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棵大梅、古梅,晚年隱居石湖後,他就全力經營石湖的範村,“以其地三分之壹與梅”,並專門著有《梅譜》壹卷。過臨江軍後即入贛江支流袁水,過袁州(宜春)、萍鄉進入湖南境內。泛湘江南下,至衡山,謁南嶽廟,因病未登山,然後陸行經永州、全州,三月十日,入桂林。凡水陸路程三千裏,歷時三月,著遊記壹卷,取韓愈詠桂林的“遠勝登仙去,飛鸞不暇驂”詩意,取名為《驂鸞錄》。毋庸置疑,範成大是中國古代壹位偉大的旅人。古代士大夫因仕宦而四處遊歷並非罕見,但大多數人只會寫壹些例行的文字,無論是登臨懷古還是厭宦遊、思故土,往往流於程式。這類詩人的作品,讓妳看不出他生活的時代是唐代還是清代,也看不出他吟詠的是嶺南還是中原,尤其重要的是,妳看不到背後有壹個獨壹無二的“人”。而範成大則是壹個打開了心胸和慧眼的詩人,他筆下的風物很少是通用的,而是富於壹時壹地的特殊性,但又不是現實的實證主義鏡像,而總是用他的情懷和風格提升著外在的世相。作為旅行家,範成大當然比不上徐霞客,但作為士大夫和詩人,他的精神世界卻要遠比徐霞客這樣的“專業”旅行家更豐富。他在壹首詩中寫道:“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他的飽覽山川是與“許國”的抱負聯系在壹起的,正是為了“許國”,他才經受了“三方皆走萬裏”的艱苦旅程。
他的向往壹生的漂泊已經沈澱在他內心,成為記憶中永恒的財富士大夫是必須“兼濟天下”的,然而作為詩人,範成大又始終非常向往鄉居歸隱的田園生活。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範成大52歲,離四川制置使任,五月底從成都萬裏橋出發,十月已巳進入吳郡(蘇州)的盤門。和前兩次懷著重重心事的旅行不壹樣,雖然與四川的同僚朋友分別不免傷感,這壹次的回鄉之旅壓倒性的情緒是“歸去來兮”的喜悅和輕松。這次的行程比較簡單:沿岷江入長江,然後壹路過三峽,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州。此行有遊記二卷,取杜甫“門泊東吳萬裏船”意命名為《吳船錄》。與前二錄相比,此書篇幅最長,也最為後人推重。《吳船錄》內容極豐富,除了記名山大川之美,如寫峨眉山佛光之奇如在目前,狀三峽湍流之險驚心動魄,也有許多人文歷史方面的記載非常有價值,如記江州東、西林寺的唐代碑刻,抄錄峨眉牛心寺釋繼業所著西域行程等,頗有史料價值。此書文章之美,不愧為中國山水文字中的典範。從乾道八年十二月出盤門到淳熙四年入盤門,範成大完成了壹個象征性的循環,從此結束了作為旅人的生涯。從四川歸來過武昌時,他曾於中秋夜回憶自己十三年間,十壹處見中秋,“其間相去或萬裏”,當時便想:若得自此“歸田園,帶月荷鋤,得遂此生矣”。淳熙九年,範成大終於遂願退休,從此在石湖度過了長達十年閑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寫下了最後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並為家鄉撰寫了壹部具有開創意義的方誌:《吳郡誌》。在最後的歲月裏,他仍然對旅行充滿向往,但毫無疑問的是,每當中秋賞月的時候,他都會想起從前度過中秋的那些地方:壹生的漂泊已經沈澱在他內心,成為記憶中永恒的財富。
四、介紹
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存詩1900首。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和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壹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農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時田園雜興》,***記60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這是其中的壹首,描寫農村夏日生活中的壹個場景。四季分別有12首。他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