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後期產生於英國並影響到歐洲其他國家,它由斯泰恩的小說《感傷的旅行》得名。感傷主義文學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醉心人物感傷心理的描寫,置感情於“理性”之上,喜用的體裁是哀歌、旅行記和書信體小說。感傷主義文學對後來的意識流小說有較大的影響。
湖畔派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早期代表是詩人華茲華斯。他與柯爾律治和騷塞曾在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居住,並在思想觀點和創作理論上有不少相同之處,因此被稱為“湖畔派”。這些詩人對法國大革命抱著矛盾的態度,對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厭惡,竭力謳歌的是宗法制的農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歡描寫神秘離奇的情景與異國風光。1798年,華茲華斯在他與柯爾律治***同出版的詩集《抒情歌謠集》再版時所寫的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
憲章派文學
出現於19世紀30-40年代,是早期無產階級文學之壹。英國產業革命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激化了勞資矛盾,憲章運動興起。誕生於這壹背景下的憲章派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戰鬥性。作者多為產業工人,作品取材現實,內容豐富,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主要體裁是詩歌,特別是群眾喜愛的歌謠體和聖詩體詩歌。代表詩人有瓊斯和林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