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茂密的樹枝插畫-如何對《小石潭記》的插圖作說明

茂密的樹枝插畫-如何對《小石潭記》的插圖作說明

讓妳們記憶猶新的壹組插畫是怎樣的?

中文網絡界著名典故“總有壹天妳們會看著我畫的東西擼”的作者過去與現在的作品對比。雖然風格我不喜歡,但是意義毋庸置疑。

有壹副名畫,畫的是壹個側面的女性,我忘記是壹個系列兩張還是壹張。背景是樹枝還是輪盤圍成的圓形

==~月光迷情是沒看過但是妳的形容讓我想到壹個畫家

阿爾豐斯·穆夏(Alphonse_aria_ucha,1860-1939)

她家的圖基本上就是下面這個風格的

您可以百度直接搜索“穆夏”找到圖

如果我猜對了,請采納~

如何對《小石潭記》的插圖作說明

作者淒涼的行徑襯托了淒涼感情

教版語文07年秋季八(上)《小石潭記》換上新插圖後,許多老師特別是看到過04年版、05年版該文插圖的老師,都想了解插圖頻變的原委。我也想,事情的經過如能讓大家知道,或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特寫作本文,以饗讀者。

05年10月,年級備課組要我上壹堂教研課。我選擇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準備化壹節課的時間把它授完。說實話,這篇文章我教它已七八回了。我可以信手拈來,實詞虛詞講清楚,課文翻譯理順,作者的思想感情講明白,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但是,《語文課程標準》上說“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那麽,怎樣按新課程標準上好這堂課呢?

捧著教材,我反復琢磨著。文中有壹幅插畫,我想從這裏入手來備課。

端詳著教材上的插畫,我陷入了沈思:那畫面中近五分之四的竹林,壹個人正往北走著,背後是光禿禿的石頭。不對啊,它與課文的內容不吻合呀。這時候,我的興致來了。

我依據課文內容作了壹張簡筆畫:畫的中心是潭,清澈的水中有遊魚,四周竹樹相連,人坐潭邊在發悶想。我認為這樣的畫跟課文的意思才相符。

於是,我擬定了這堂教研課的結構:熟讀課文,“欣賞”插畫,師生***同翻譯,集體創作插畫。我認為,熟悉教材是基礎,壹方面它是語文教學的需要,另壹方面它也是後壹個環節的前提;“欣賞”的目的是認識原插畫,在“破”中求“立”;翻譯理順課文是為理解文意和集體創作新插畫服務的,新插畫應該整合課文的大體內容。

當教研課進入第二個環節時,課堂氣氛顯得很活躍:

師:從這幅插畫上妳看到了什麽?

生:茂密的竹子!

師:對,文中有個詞叫——

生:篁竹!

師:說得很對。那個人在幹什麽?

生:在走路!在遠望!

師:他的方向是——

生:——向——北——

師:跟課文中哪壹句相吻合?

(教室裏壹下子沈靜下來。突然有學生站起來說)

生:——課文上說“潭西南而望”,他的方向不對;

——文中是“坐潭上”,站著就不對;

——《小石潭記》的主體應該“潭”,而不該是竹子;

——圖上不見“魚”是壹大缺陷,“魚”和“怡”諧音,寫魚是寫作者的快樂。可能作畫的人不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欣賞的氣氛是寬松愉悅的,教室裏充滿了對教材插圖的非議。

“看來大家對這幅插畫很有意見,那好,我想接下來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教學,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我們***同創作壹幅新畫。”教室裏很快就平靜了下來,喜形於色的學生充滿了好奇。

對照註釋,學生自譯校正歸納後,我講述了寫作的背景,突出了作者當時“樂中蘊悲”的心境。

接下來,我們根據課文的意思,邊讀邊理解課文邊在黑板上***同創作簡筆畫:

“伐竹取道”——茂密的竹林,有砍竹的痕跡和能走人的過道;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壹個石質的小潭,水下的潭壁畫出來,就顯示出水很清澈;

魚“怡然不動”“m爾遠逝”——畫出魚的動態(快樂)和靜態(在沈思);

“鬥折蛇行”“犬牙差互”——小溪的流向和石巖交差的岸勢;

“潭西南而望”“坐潭上”——柳宗元這時是向南坐在潭邊,正在想或在望;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把許多竹間與樹作為人物畫的背景。

黑板上的這壹幅人物風景畫,我們借文中語題之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下課的鈴聲響起時,我微笑著對同學們說:“壹幅多美的畫呀,讓我們壹起把它搬進教材!”在熱烈的掌聲中,聽課老師、同學們和我壹樣,心情異常激動。

教研活動充分肯定了我上課的思路和創新精神,大家認為這是大膽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壹個有益的嘗試,也希望我在課上提出的“向教材插畫要質量”這句話能得以實現。

怎樣改進簡筆畫使之能進入教材?我想領會柳宗元的文章,作好賞析,這是創作插畫的關鍵。於是,我又化了近壹個月的時間尋找資料,進壹步鉆研課文內容,我把柳宗元的文章鎖定在“動與靜”“樂與悲”上。據此,我寫下了《〈小石潭記〉賞析和蘇教版插畫指正》。

這時候,在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當記者的我妹妹孫慧琴回家,她和南京的書畫家有廣泛的接觸。我告訴她想找壹位擅長作人物畫的畫家來完成這件事,她欣然想起了不久前曾為楊利偉作《天馬圖》的著名人物畫家王德舜先生。05年12月底,她把我的文章和那張草圖交給了他。

06年5月25日,我拿到了王德舜先生根據我的文意創作的畫。同日,我將《〈小石潭記〉賞析和蘇教版插畫指正》和王德舜先生所作的《小石潭記》插畫的影印件(附文後)壹並寄教材主編洪宗禮先生。6月5日洪先生親自打來電話,高度肯定了我的文章和寄去的插畫,並告訴我“插畫已送江蘇教育出版社,在下半年的教材上采用”。後傳來消息,因下半年教材已付梓,“只好待明年使用”。當時,他們向我簽發了有關證明:

“證明

孫月星同誌撰寫的《〈小石潭記〉賞析及蘇教版插畫指正》壹文,所提的見解很好,依據該文意思創作的插圖我們決定采用。特此證明。

江蘇省中學語文教材編寫組(公章)2006年6月”

後來,我的《〈小石潭記〉賞析及蘇教版插圖指正》發表在《中華活頁文選》2006年第九期教師版上。

化了近兩年的時間,從發現問題到完美地解決問題,壹幅與《小石潭記》文意吻合的插畫,經過我們的辛勤勞動終於走進了中學語文教材,這自然是壹件值得慶幸的大喜事。

我要感謝王德舜先生了卻了我的心願,感謝同事給我的鼓勵,感謝親友給我的支持,我還要感謝學生的大力配合。我想,這朵燦爛的教學之花,凝聚了我們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我們合作***贏的結晶,她必將鼓舞我們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這裏附上發表在《中華活頁文選》06年第九期上的《〈小石潭記〉賞析及蘇教版插畫指正》。

《小石潭記》賞析及蘇教版插圖指正

孫月星

《小石潭記》是壹幅“沈吟圖”,它定格在竹林潭邊,作者靜觀默察,人魚相樂。其實,它是壹盅清清的苦丁茶,清香在前,滋味卻在後頭。

雖然柳宗元無“屈子行吟”那麽淒愴、悲憤,但其孤寂、憂怨的心境卻同出壹脈。他壹生坎坷,仕途失意,欲解脫而不能。寫作《小石潭記》時,他已是被貶朝官,失意文人,已經“處江湖之遠”了,雖也“思其君”,但更多的還是心存廢黜,寂寞無聊。因而遊覽山水,抒閑情,慰愁腸,顯風雅,暫得自適。這便是他的山水情結,表現在文章裏,則是淡淡的憂慮。

妳看,在人跡罕至處“伐竹取道”,足見遊者興致之濃。“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未見潭影先摩水聲,寫得悅耳動聽清亮誘人。“西行百二十步,”“潭中魚可百許頭”,漫步小潭,點數魚目;“為坻,為嶼,為,為巖”,靜觀四種形狀;“青樹翠蔓,蒙絡搖綴”,默察四種姿態;“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目睹魚影鮮明;潭中小魚或“怡然不動”或“m而遠逝”或“往來翕忽”,皆生動真切;而小溪及其岸勢“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也形象可見。這裏作者玩味了壹個相對靜態的平面,以工筆白描,盡傳機妙,灑脫超絕,意境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作者臨潭自照,形單影只。此地無人音、無鳥語、無蟲吟,惟聞溪水丁冬,偶爾風來葉動,即或遊魚相逗,反平添了無限的幽靜寂寞。山是靜的,潭是靜的,人是靜的,然而,心也是靜的嗎?

作者置身於小石潭邊,初聞水聲“如鳴佩環”,確也曾“心樂之”。當看到潭中魚那麽精靈可愛,也曾妙想它們是在“與遊者相樂”。但小石潭畢竟太僻靜,太清澈了,它像壹方洞察毫厘的明鏡,既引發了作者的閑情逸致,又惹起了作者的寒心愁腸,形成壹個難解難分的怪圈。作者及時行樂,又終難忘懷的矛盾心態是極難調和的。他寫魚動其實是寫環境的幽靜;寫魚樂,是在襯托詩人的郁悶。這正是他當時心境的生動寫照。

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貶到永州,孤獨寂寞,悲苦不堪。他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流連山水,不過是想排遣憤懣、抑郁的情感而已。然而越想排遣,那種感情反而愈加強烈,於是他以情觀景,借景抒情。他筆下的壹樹壹竹,壹泉壹石,都仿佛有著特定的個性。作者這種抑郁的心境反而有助於對事物的觀察,在靜的觀照中發現物的無窮意趣,形諸筆端,便生靜趣,竟然是“淒神寒骨,悄悵幽邃”。作者在記潭後,終於把持不住:“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流露出了欲超脫的心跡。

本文最為顯著之處,就是刻畫景物十分細致,動靜結合,又適時含蓄地抒發情感,這在閱讀欣賞時是需要特別註意的。

鑒於以上的認識,我和學生壹起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勾勒了壹張草圖,使學生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對蘇教版八年級上冊(2005年6月第4版)的插圖提出如下意見:

1.文章題為《小石潭記》,“小石潭”應為插圖的主體。在全文五節文字中,寫潭的內容占了三節,所以插圖不該是壹大片竹林,而應該呈現壹幅以潭為中心的風景畫。至少要暗示到石潭。

2.“伐竹取道”,意為竹林茂密,無路可前行。可隱現倒下的竹子,而絕非圖中人身後壹片坦途。

3.“青樹翠蔓”與下文“四面竹樹環合”,構成的景象應該是竹樹相間、藤蔓纏繞,而非僅是根根竹子挺拔。竹林中應有闊葉樹,而非僅壹株。它們生長在小石潭周邊,有藤蔓牽連,相處得十分和諧,這樣才能“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4.“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寫向西南遠望潭外小溪的形狀。“犬牙差互”是寫岸勢。因“西南而望”,可想見作者當時的位置是在“第壹象限”。下文有“坐潭上”,可推知作者正在沈思,正合了他“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心境。而插圖中作者站在那兒,按地理上的方向,他是在向東北走去,面對的是壹片竹林吧!

5.“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這壹句寫潭是石質的,它是潭水清澈的基礎。畫中只要體現潭壁是巖質就夠了。

6.“潭中魚可百許頭,”這壹節內容是對潭中魚的具體而又形象的描繪。體現在畫上或是魚兒呆住的靜景,或是倏忽遠去的動態。

總之,《小石潭記》的插畫,應該是以小石潭與竹林為背景、以柳宗元的凝神結思為中心的壹幅人物風景畫。

基於以上認識,我特邀著名畫家王德舜先生創作了壹幅《小石潭記》插畫。可題為“淒神寒骨,悄悵幽邃”。我認為新的插圖,能與原文內容大體保持壹致,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教材的美育情趣。

附上王德舜先生所作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