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律詩壹般講究平仄,押韻和對仗,通常情況下要求( )句押韻,( )聯和( )聯對仗。

律詩壹般講究平仄,押韻和對仗,通常情況下要求( )句押韻,( )聯和( )聯對仗。

末句押韻,頸聯和頷聯對仗。

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壹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二句成壹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壹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

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系;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的關系則稱為鄰句關系。

擴展資料:

七言律詩根據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壹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壹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

根據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

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