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雪的詩句加解釋賞析

關於雪的詩句加解釋賞析

1.雪的詩句加賞析

雪梅(其壹)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

賞析:

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壹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別董大(其壹)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賞析:

這是壹首送別詩,用白描手法寫景: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

詠雪聯句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賞析:

謝道韞將此來比擬北風吹起漫天飛雪,堪稱契合無間。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點明當時的“雪驟”之景,而“因風起”更指出它隨風飄舞,漫無邊際的自然特點。

2.十首與雪有關的古詩,帶賞析

1、《雪梅·其壹》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賞析: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雪和梅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

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壹端的根據。

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

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2、《別詩二首·其壹》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賞析: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淒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

三、四兩句寫淒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仆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

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

離愁鄉思,發泄無余。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壹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仆”化出。

本詩作為“萬裏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賞析: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壹端的根據。

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

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5、《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賞析:《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

原***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於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壹逃壹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

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6、《塞下曲六首·其壹》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賞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

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遊”。

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

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壹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淒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

7、《壽陽曲·江天暮雪》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壹蓑歸去。

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賞析:這首冬雪詩,前四句首先交代時間:冬日的黃昏,地點:孤村;接著,從聽覺方面寫處處風聲急;繼而,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凍”,緊扣壹個“雪”字。

後四句具體描繪雪景,以沙鷗與鷺鷥難以辨認,“汀”與“洲”不能區分來映襯大雪覆蓋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點。“野橋”兩句寫幾株梅樹枝頭上都是白梅與積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與唐代詩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有異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

3.十首與雪有關的古詩,帶賞析

1、《雪梅·其壹》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賞析: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雪和梅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

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壹端的根據。

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

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2、《別詩二首·其壹》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賞析: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淒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裏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客居他地、除夕懷鄉之作。詩人身在異鄉,深感羈旅艱危。

三、四兩句寫淒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詩人落寞情懷。五、六兩句寫遠離親人,連僮仆也感到親切,更表達出思鄉之切。

最後兩句寄希望於新年,飄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詩用語樸實,抒情細膩。

離愁鄉思,發泄無余。其中“漸與骨肉遠,轉於僮仆親”壹句,從王維《宿鄭州》“他鄉絕儔侶,孤案親僮仆”化出。

本詩作為“萬裏身”、“異鄉人”的深繪,更加悲惻感人。4、《雪梅·其二》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賞析:詩的後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壹端的根據。

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真理。

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5、《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賞析:《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

原***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本詩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於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壹逃壹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

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鬥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6、《塞下曲六首·其壹》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賞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

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遊”。

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

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壹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淒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

7、《壽陽曲·江天暮雪》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壹蓑歸去。

賞析:“半梅花半飄柳絮”:把紛飛的雪花比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表現了“雪亂舞”的景象。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壽陽曲·遠浦歸帆》《壽陽曲·瀟湘雨夜》8、《雪望》寒色孤村幕,悲風四野聞。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鷗鷺飛難辨,沙汀望莫分。

野橋梅幾樹,並是白紛紛。賞析:這首冬雪詩,前四句首先交代時間:冬日的黃昏,地點:孤村;接著,從聽覺方面寫處處風聲急;繼而,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凍”,緊扣壹個“雪”字。

後四句具體描繪雪景,以沙鷗與鷺鷥難以辨認,“汀”與“洲”不能區分來映襯大雪覆蓋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點。“野橋”兩句寫幾株梅樹枝頭上都是白梅與積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與唐代詩人岑參的“忽如壹夜春風來,幹樹萬樹梨花開”有異曲同工之妙。

9、《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壹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壹葉小舟,壹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壹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壹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10、《除夜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

4.關於雪的詩句有哪些並賞析

夜雪

唐代: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釋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賞析:

在大自然眾多的景物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冰清玉潔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贊美。在卷帙浩繁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為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驟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裏已感衾冷,足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於“寒”之外見出雪的又壹特點。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裏仍用側面描寫,卻轉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壹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於“ 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傳達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獨具壹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5.寫雪的詩詞加賞析的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 作者:搜索整理 閱讀鑒賞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566 更新時間:2005-5-19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賞析 此詩是壹首詠雪送人之作。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

“岑參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讀此詩處處不要忽略壹個“奇”字。 此詩開篇就奇突。

未及白雪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刮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

“白草”,據《漢書。西域傳》顏師古註,乃西北壹種草名,王先謙補註謂其性至堅韌。

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如為春草則隨風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

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壹個“即”字,維妙維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壹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壹朵壹朵,而且是壹團壹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

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壹個成語——“妙手回春”。 以寫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開端後,詩筆從帳外寫到帳內。

那片片飛“花”飄飄而來,穿簾入戶,沾在幕幃上慢慢消融……“散入珠簾濕羅幕”壹語承上啟下,轉換自然從容,體物入微。“白雪”的影響侵入室內,倘是南方,穿“狐裘”必發炸熱,而此地“狐裘不暖”,連裹著軟和的“錦衾”也只覺單薄。

“壹身能擘五雕弧”的邊將,居然拉不開角弓;平素是“將軍金甲夜不脫”,而此時是“都護鐵衣冷難著”。二句兼都護(鎮邊都護府的長官)將軍言之,互文見義。

這四句,有人認為表現著邊地將士苦寒生活,僅著眼這幾句,誰說不是?但從“白雪歌”歌詠的主題而言,這主要是通過人和人的感受,通過種種在南來人視為反常的情事寫天氣的奇寒,寫白雪的威力。這真是壹支白雪的贊歌呢。

通過人的感受寫嚴寒,手法又具體真切,不流於抽象概念。詩人對奇寒津津樂道,使人不覺其苦,反覺冷得新鮮,寒得有趣。

這又是詩人“好奇”個性的表現。 場景再次移到帳外,而且延伸向廣遠的沙漠和遼闊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壓冬雲,濃重稠密,雪雖暫停,但看來天氣不會在短期內好轉。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二句以誇張筆墨,氣勢磅礴地勾出瑰奇壯麗的沙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壹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酷寒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將是艱辛的呢。

“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於是寫到中軍帳(主帥營帳)置酒飲別的情景。

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有寄情,以下則正寫送別而以白雪為背景。“胡琴琵琶與羌笛”句,並列三種樂器而不寫音樂本身,頗似笨拙,但仍能間接傳達壹種急管繁弦的場面,以及“總是關山舊別情”的意味。

這些邊地之器樂,對於送者能觸動鄉愁,於送別之外別有壹番滋味。寫餞宴給讀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這也表明作者根據題意在用筆上分了主次詳略。

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壹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壹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

這壹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為背景上的鮮紅壹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壹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

這是詩中又壹處精彩的奇筆。 送客送到路口,這是輪臺東門。

盡管依依不舍,畢竟是分手的時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麽走啊!路轉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裏,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

這最後的幾句是極其動人的,成為此詩出色的結尾,與開篇悉稱。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跡,他想些什麽?是對行者難舍而生留戀,是為其“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還是為自己歸期未蔔而惆悵?結束處有悠悠不盡之情,意境與漢代古詩“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

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詩的結處,效果更見佳妙。 充滿奇情妙思,是此詩主要的特色(這很能反映詩人創作個性)。

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筆力。

6.寫雪的詩要帶解釋

寫雪的詩有很多,以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為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壹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壹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

對這首詩的詞句釋義和意境理解,歷來眾說紛紜,莫衷壹是。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全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劉長卿(約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唐代天寶進士。青少年讀書於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禦史,後為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遊吳越。代宗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貪贓,貶為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遊吳越,終於貞元六年之前。因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稱“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詞存《謫仙怨》壹首。

7.關於描寫雪花的詩句5個,作賞析

1.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想、造境俱稱奇絕。

2.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後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3.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裏”“萬裏”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壹色,包容壹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時降雪也伴隨著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

5.南朝梁吳均有壹首《詠雪》五言詩,近於律體,是歷來傳誦的名篇:“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見桂枝白。零淚無人道,相思空何益。”

[賞析]全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極有韻致,不論是寫雪的動態美“如霧轉”,還是寫雪的靜態美“似花積”,都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