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有強烈的使命感的古詩詞

形容有強烈的使命感的古詩詞

1.形容肩負使命的詩句

1,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裏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壹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出自宋代:陸遊《病起書懷》 白話文釋義: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壹人客居在萬裏之外的成都江邊。

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壹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禦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

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2,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出自清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白話文釋義: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

壹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

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3,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出自宋代:嶽飛《滿江紅·寫懷》 白話文釋義: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

我滿懷壯誌,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4,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出自宋代: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白話文釋義:三萬裏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壹年又壹年。 5,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自宋代:陸遊《書憤五首·其壹》 白話文釋義:年輕時就立誌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裏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裏長城, 立壯誌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2.表達強烈愛國情懷的詩句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範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4.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陸遊《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6.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人海,五千仍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壹年。”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望采納,謝謝

3.求壹些描寫強烈決心和信念的詩或詞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東征行 王建

桐柏水西賊星落,梟雛夜飛林木惡。

相國刻日波濤清,當朝自請東南征。

舍人為賓侍郎副,曉覺蓬萊欠佩聲。

玉階舞蹈謝旌節,生死向前山可穴。

同時賜馬並賜衣,禦樓看帶弓刀發。

馬前猛士三百人,金書左右紅旗新。

司庖常膳皆得對,好事將軍封爾身。

男兒生殺在手裏,營門老將皆憂死。

曈曈白日當南山,不立功名終不還。

呈王子蒙隱者

國士還須為國憂,肯同兒女作身謀。

存無補世亡無異,生不驚不死不休。

秦鹿須還屠狗逐,楚猴猶為爛羊羞。

如今若論西都事,卻與中唐風馬牛。

中原行懷古

漢家中原壹百州,故老南望空悠悠。

問君北賊何足道,坐守畫地如窮愁。

不***戴天是此仇,生不殺賊死不休。

諸公但能安身計,更無壹點英雄氣。

遂令多士皆沈醉,絕口不復言時事。

恭惟主上天勇智,皦日平生復仇誌。

秋色平場千萬騎,望裹亭亭黃屋至。

六軍拜手呼萬歲,報恩便欲無生意。

西風蕭瑟天無雲,牙領蟠冢愁黃曛。

白衣不得見天子,道人何得愁朱門,

可憐涇渭胸中分。願起沔陽死諸葛,

作我大宋飛將軍。

言誌

足濯長江萬裏流,手提三尺龍泉遊。

胸中壹片英雄氣,生不殺奸死不休。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4.有哪些表達雄心壯誌的詩句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 射天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會當擊水三千裏,自信人生二百年.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千三越甲可吞吳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觀滄海》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菊花》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範仲淹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張聞天 “颯颯西風滿院載,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授與桃花壹處開。”——黃巢《題菊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只有偉大的目的方能產生偉大的毅力。”

——斯大林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遊 “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班超。

5.有什麽古詩詞是表達了詩人入仕做官的強烈理想的

李白《永王東巡歌》賞析 《永王東巡歌》其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永王東巡歌》其十壹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壹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靖胡沙"(《永王東巡歌》),這些詩句表達了詩人對古人的敬仰之情的同時也包含自己建功立業的心願和積極入仕的態度. 李白的這組《永王東巡歌》壹***有11首,大概在他近壹千首的詩歌中,這是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聯系最直接的詩歌了,同時也因為與李白本人後來的遭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所以歷來受到評家的重視,更不用說其中幾首本身也寫得十分精彩。

這裏介紹的是第二首和最後壹首。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反唐,於第二年打下了洛陽,攻入了潼關。

京師震動,唐玄宗倉皇出逃,直奔四川,在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個兒子永王李璘為江陵府都督,任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上演了壹出搶班奪權的鬧劇。

永王璘見狀也按捺不住,從江陵引水師東進,沿長江直奔金陵,想控制長江中下壹帶的富庶地區,伺機與肅宗壹爭高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璘途經九江時,看重李白的才氣和名聲,壹再邀他下山,李白不知永王的真實用心,以為是為了打擊安史叛軍,便欣然接受了邀請,加入了永王璘的幕府。

隨軍途中,李白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壹首以及壹系列與這次東征直接有關的詩歌。這次入永王璘幕府是李白自入長安任翰林學士以後的第二次政治生涯,不過,仍然是以失敗告終的。

幾年的長安生活雖無建樹,不過還是由唐玄宗“賜金放還”,在聲譽上並未受損失,而這壹次卻落到補充流放的結局,是他下山時完全沒有想到的。入永王璘幕府以後,李白的心情十分振奮,認為自己這壹次能夠親身參與討伐安史叛軍,必將建立壹番功業,從而實現自己多年以來報效國家的宿願。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永王璘並不想真的對付安史叛軍,而是想借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不聽朝廷的節制,結果遭到了肅宗的猜忌,派重兵剿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永王璘兵敗身死,李白也因此獲罪下獄,被判長流夜郎。而這幾首詩也因為李白這壹段悲劇式的從政經歷而更加引人註目。

在這組詩中,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虜亂如麻”,詩的壹開始,先用比喻手法,將氣焰囂張的安史叛軍比做壹團亂麻,從燕山南下的叛軍在中原地區橫沖直撞,窮兇極惡,如入無人之境。雖然看上去氣勢洶洶,不可壹世,但李白卻認為其實不過是像壹團熱鍋上的螞蟻,紛亂而沒有頭緒,實質上並沒有什麽可怕的,這種帶有明顯諷刺的比喻,表明了李白對安史叛軍的基本判斷。

三川,指東都洛陽壹帶,因其境內有黃河、洛水和伊水三條河川流過。北虜,指安史叛軍。

第二句“四海南奔似永嘉”,仍然用了壹個比喻,因為歷史有時是驚人的相似的,面對安史叛軍的囂張壹時,詩人忍不住想起當年中原所遭受的那場大劫難。永嘉是西晉懷帝的年號,在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漢烈宗劉聰的相國劉曜,率軍攻陷晉都洛陽,中原廣大地區的廣大人民頓時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無數民眾,拖家帶口,相繼南遷避難。

在李白看來,同是少數民族,因為劉聰是匈奴,安祿山也是胡人,同樣起兵於北方,同樣攻下了國都,同樣造成人民流離失所,天下大亂。所以李白用的這個典故是非常準確的,在言簡意賅地提示了這場災難的性質、規模的同時,也鮮明表達了詩人本人的立場和愛憎。

不過形勢雖然十分嚴峻,但是李白對勝利,特別是對自己的能力卻表示了過人的自信。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但用,只要。東晉名相謝安字安石。

據史載,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師南侵東晉,號稱百萬,聲勢浩大,宰相謝安臨危受命,被任為招討大都督,胸有成竹,調度有方,自己卻下棋自若,而竟破苻堅於淝水之上。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談笑,表示從容鎮定,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在這裏,李白把此次應邀入永王璘幕府,比為“東山再起”,樂觀地認為自己多年來願做輔弼大臣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

在軍中,他對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在《在水軍宴贈幕中幕府諸侍禦》詩中,他曾向同座說“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寶劍名)。浮雲(喻劍之鋒利可裂浮雲)在壹決,誓欲清幽燕。”

可見,他覺得只要有機遇,他就會像謝安那樣,“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在揮手談笑之間,將安史叛軍壹舉平定,所以他輕蔑地把叛軍比喻為“胡沙”,猶如妖魔鬼怪,來時氣勢洶洶,飛沙走石,遮天蓋日,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們外強中幹的虛弱本質,並沒有什麽可怕的,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壹個“靜”字,卻向人們預示了風沙過後,塵埃落定,必將是天宇澄徹,四海清平的太平景象。

自己也會因此成為大唐王朝的中興之臣而名垂青史。 這首詩欲擒故縱,前抑後揚,於前兩句極寫敵軍眾多,形勢危急,可就在這“亂如麻”,“似永嘉”的危難之際,後兩句卻急轉直下,能夠在“談笑之間”實現“靜胡沙”。

6.描寫腳踏實地,才能頂天立地的古詩詞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出自:清代鄭燮的《竹石》。

譯文:竹子抓住青山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紮在巖石縫中。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妳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譯文:自古以來,人終不免壹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擴展資料

《竹石》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壹首贊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壹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壹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壹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

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