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壹般來說,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寫或間接描寫的手法,或者說是正面描寫或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肖像、語言、行為、心理、神態描寫等,來表現人物性格或情誌,使之血肉豐滿。側面描寫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襯托作用。詩詞中更多是運用景物來側面烘托人物,從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並不像小說、散文中那麽詳細、具體、鮮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數語的古代詩詞中,詩人往往通過壹個肖像描寫或情感字眼,壹個細微的動作或神態、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我們在解讀此類詩歌時,要善於明辨和決斷,應迅捷辨認出詩中描寫人物形象的字詞。如《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詩中就運用了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前兩句重在寫形,後兩句重在寫神,刻畫了壹個天真可愛、聰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詩人對孩子的喜愛之情也躍然紙上。有的詩中寫形象的詞語並不明顯,就需要我們去深思挖掘出描寫人物形象的“隱性”詞語。如楊萬裏的《最愛東山晴後雪》:“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最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裏湧銀山。”解讀這首詩時,首先要善於抓住表現動作神態的詞語,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畫出詩人不懼寒冷尋覓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詩人在春風中、夕陽裏欣賞美景的姿態。其次也要善於抓表現心理狀態的詞語,如第三局中“最愛”,則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於自然美景中的悠閑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通過解析這些信息,我們對這首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壹個清晰的認識。 除了正面描寫外,古詩中還常用側面描寫,如襯托、烘托等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在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蒼松、深山、白雲的景物描寫,把隱者的超凡脫俗、品行高潔的形象烘托了出來。若用“‘花’下問童子”,則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創設了這樣壹個環境:天寒地凍,大雪飄飛,寥廓寒江,壹葉扁舟。作者借助這樣壹個自然環境,塑造了壹個形體孤寂卻又卓然獨立的老漁翁形象。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敗後不屈又孤憤,渴望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誌詩中也常見。如陳維崧的《醉落魄?詠鷹》的開頭三句:“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壹碧無今古。”詩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借以表達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誌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準確的寫出詩人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應積累壹些常見形象的術語。如豪放灑脫、傲岸不羈、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矢誌報國、慷慨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積極樂觀、笑傲人生等。這樣才能避免賞析詩歌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