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想向妳們介紹壹個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克羅蒂亞。這孩子也可以叫伊麗莎白,或者叫壹個男孩子的名字。世界上的人名就像世界上的花朵壹樣多,可惜妳不能隨便拿壹個來當自己的名字。克羅蒂亞手舉著壹本畫冊問我:“書從哪兒來?它們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嗎?”我說不是,可是小姑娘不相信。“我覺得書是長在樹上的!”她拍著手說。她以為書就像紅櫻桃、黃橘子和褐色的栗子壹樣,是長在樹枝上的,有大有小,有粗糙的,有光滑的,只要壹伸手就可以摘下來。“小畫冊長在最矮的樹枝上,”克羅蒂亞說,“小孩兒壹伸手就可以夠到它們。多神奇呀!小孩越長越高,他們的書也隨著樹長高,孩子們的胳膊變長了,可以夠得更高了。”我說:“書不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它是從詩人和作家的頭腦裏長出來的。”克羅蒂亞歪著頭,想來想去想不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我們都很明白。可是,如果真的像小克羅蒂亞想象的那樣,世界上真有那麽壹棵長著書籍的參天大樹,該是多麽美好。這個故事不是我編的童話,它是德國著名作家萊普曼夫人為第壹屆國際兒童圖書節撰寫的獻辭。我卻願在我們每壹個人的心中真的都有這樣壹棵長滿書的大樹。而這棵樹的生長,需要有綺麗的幻想,還要有非凡的勇氣。今天,就讓我們壹起在這棵長滿書的大樹下促膝交談,讓我們在它的濃陰下,感受這棵大樹上花的芬芳、果的甜蜜。
英國著名作家斯蒂文森寫過壹首兒童詩《點燈的人》:我國著名的兒童文學家梅子涵經常用“點燈的人”自喻。他總是說他們那些人,那些兒童文學工作者,就像詩中的李利壹樣,也是點燈的人,把壹本本有趣也耐人尋思的書,帶到孩子們的面前,讓他們興致勃勃地閱讀,蒙蒙朧朧間,竟然使他們壹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該成為壹個個點燈人,讓每壹個孩子的童年因為有了書的照耀,而變得優雅、優秀、完美起來。
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課外閱讀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這越來越多的人,包括:兒童文學工作者、教師、家長,以及我們的學生。“長成須讀五車書”,這是我們南京市教研室大力推進課外閱讀的壹個響亮的口號!現在,我們深深地認識到了:1、課外閱讀不是可為可不為的“個人行為”,而是非為不可的“國家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段: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中年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高年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著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2、課外閱讀不是可有可沒有的額外負擔,而是與課內教學平起平坐的份內任務。常常有老師把課內學習當作硬任務,把課外閱讀當作軟指標,這是不正確的。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妳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更是強調了讀和寫的關系。3、課外閱讀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閱讀,而是要讓經典書籍先入為主的閱讀。固然,快餐式的閱讀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它的越位與超限卻會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時下,快餐式的閱讀或淺閱讀已經占據了學生相當多的閱讀時空,這甚至意味著孩子們正從有深度的精神世界走開,它造成的是厚實和涵養的丟失,帶來的是浮躁與淺薄的盛行。4、課外閱讀不是可今天讀可明天讀,而是每壹個學生必須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直至終生。對於這壹點,我壹直都是這樣堅持的,因為才會有《課外閱讀,從新學期的第壹天開始》,幾乎每接壹個新班,我的第壹課壹定是強調讀書的作用,並手把手地教孩子們怎麽做讀書筆記。熟悉我的同事都知道,我的機械性作業壹貫很少,我給孩子們做的試卷也壹定很少,即使在小升初畢業考試前夕,我還義無反顧地帶著孩子們讀課外書。好在他們的語文考試成績每每都能讓我欣慰。於是我想:我的堅持是對的。這也是為什麽今天我可以坦然地站在這裏和大家聊課外閱讀,不敢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但可以很功利地說,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還是給了我壹定的底氣。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壹談我是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
■思考之壹:讀什麽?
少年兒童處在成長的黃金階段,為他們選擇讀物必須考慮到年齡特征、心理特點,以及閱讀水平等因素。壹要廣泛,有利於積累知識;二要健康,有利於身心發展;三要規範,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壹般情況下,我挑選給學生的文章主要依據以下這樣五條標準:第壹,世紀經典的,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西遊記》、《壹千零壹夜》、《魯濱遜漂流記》……第二,知識豐富的,如《少兒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麽》、《上下五千年》……第三,文字純美的,如冰心的《笑》、張曉鳳的《百合花》、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想親親母雞》、泰戈爾的《金色花》……第四,貼近兒童生活的,如曹文軒的《青銅葵花》、秦文君《調皮的日子》、黃蓓佳《我要做個好孩子》、楊紅櫻《騎著輪箱來的蜜兒》……第五,科幻探險的,如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亞克·貝利芬歷險記》、J.K羅琳的《哈裏波特》……
■思考之二:怎麽讀?
每個人讀書的方式都不壹樣,我個人主張:“親近母語”,以情感的方式觸摸閱讀。其實,這個題目是揚州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師徐冬梅提出的。之所以喜歡這個題目,是因為我喜歡“親近”這個詞。“親近”是壹種姿態,當我們以這樣的姿態面對母語,我們的的每個毛孔都張開了:當我們的每個毛孔張開時,浸潤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價值才有可能滲透我們的靈魂。在具體指導時可以從以下三個層級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第壹個層次: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探究作者思緒的閱讀。所謂探究作者思緒的閱讀,就是啟迪孩子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是實現對話的基礎。因此,我有壹項長期作業,就是每上壹篇新的課文時,都要求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比如在預習《早》這課時,不僅查找了有關魯迅的資料,還了解了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的壹些情況,此外,還針對文中涉及的壹些知識點作了相應的了解,比如對課、子曰、詩雲、二十四番花信風等。就這樣,學生在查找、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其實已經開始了他們的閱讀過程,他們開始壹步步走近作者,並開始觸摸他們的思緒,對話也就由此開始。
◆第二個層次:江上層樓翠藹間,滿簾春水滿江山——打開視野入佳境的閱讀。我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根據作者、根據文章主人公、根據體裁、根據單元訓練點、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引進大量的補充教材,讓優美的的文章滋潤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的情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例如,在學習了《莫伯桑拜師》壹文之後,我就引導學生讀了許多莫伯桑和福樓拜的作品,比如莫伯桑的《項鏈》、《羊脂球》,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由莫伯桑,我又想到了世界上的另外兩位短篇小說大師,壹位是契柯夫,壹位是歐.亨利。我帶著學生讀了契柯夫的《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套中人》,又帶著學生讀了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後壹片綠葉》、《警察與贊美詩》等。再如,學了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就帶著孩子們讀了冰心的壹系列文章,比如《笑》,比如《往事》壹、二,比如《寄小讀者》,比如《紙船》。孩子似懂非懂地聽著,他們是不會體會到成年人的深度的。可是,讓童年就能微微觸摸久遠之後的感情和哲學,不求甚解地有壹些印象和記憶,這對他們生命的理會和詩意也是久遠地點撥永遠地養育。正如成年人的世界中,永遠不知道童話的意義壹樣——第壹次讀《海的女兒》也許妳只聽到了優美和感傷,長大後妳才明白其中包含這愛的代價和無言的犧牲;第壹次讀《灰姑娘》,妳會想起卡通片裏和小天使玩耍的情景,長大了才明白:在那裏,草根和野果是妳唯壹的食物,懺悔和寬恕是妳唯壹的心聲。
◆第三個層次: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追尋民族文化之根的閱讀。漢語是壹種詩意的語言,它能把每壹顆流星,每壹片流雲、每壹縷星光都化作詩意的存在。這詩意從遠古走來,走過唐詩宋詞,走過楚辭漢賦,走過康橋的輕盈和雨巷的纏綿,來到我們身邊。我們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和吸納人類進步文化的基礎作用,使學生從小紮下民族文化的根,並由此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所以,我壹直鼓勵孩子們記憶唐詩宋詞,厚重文化積澱;誦讀古今賢文,學做謙謙君子。可見,閱讀經典名著是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壹個成熟的閱讀這必須經歷的壹段生命歷程。余秋雨先生認為,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名著奠基可以激發他們壹生的文化向往。當我們看到,當孩子沈浸在閱讀經典名著的喜悅中,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時,我們會感受到:經典名著對於孩子心靈的呵護,精神的滋養已如春雨點點入土。然而,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讀書還需要教師的指導。我經常問孩子的壹句話就是:妳會讀書嗎?▲首先,讀書要學會選擇;▲其次,讀書要學會思考;▲再次,讀書要學會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許多同學都喜歡在書上圈畫批註,表示重要,這是壹個很好的習慣。當然,很多時候,可以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學生真正滿懷興趣去讀就行了。總之,長此以往,同學們便會在無意中積累和學到許多知識,此外,在構思文章、謀篇布局、語言組織、組詞造句上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且在作文的能力上表現出來。作文能力不是家長和老師教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從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悟出來的。
讀書是人生中的壹道美麗風景。因為讀書,縱然獨自漫步,也並不寂寞與孤獨。有自由的清風邀約花香或白雲為伴,有心識靈魂,有夢知遠方的天空必有壹彎絢麗的彩虹。尼采說:“讀書就是在別人的知識和心靈中散步。”文本是作者心聲的流露,文本與人本的交融,才能支撐起語文天地斑斕廣闊的創造空間。真正的閱讀需要沈下心來,真正的閱讀需要有靈魂的參與,它是壹個人的靈魂在壹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裏的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的過程。第壹次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的最後兩段文字打濕了孩子們的心。讀完之後我問孩子:“妳的感受是什麽?”孩子們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實在太可憐了!”我說:“妳們只聽到了壹個聲音,靜下心來再去讀,妳壹定會聽到更多的聲音。”孩子們不再說話,我們開始了默默地閱讀。幾分鐘後,有孩子舉起了手。壹個男孩說:“我們雖然感覺這個小女孩很可憐,但這個小女孩自己卻感到很快樂。妳瞧,她的嘴角上還掛著微笑。”壹個女孩說:“小女孩沒吃的,沒穿的,沒人疼愛,她怎麽會覺得快樂呢?”我沒有說話,而是把安徒生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壹段資料打在了投影上,孩子們默默地讀著,過了壹會兒,剛才的那個小男孩說:“我知道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苦難童年的縮影。”剛才的那個小女孩說:“這個故事傳達了安徒生對母愛和家庭的渴望。”我說:“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安徒生童話永恒的主題。”帶著這樣的理解,我讓孩子們再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室裏頓時寂靜無聲,但我知道,此時無聲勝有聲。“寧靜致遠”,讀書就是要靜下心來,守住心靈的寧靜,耐住寂寞,不怕孤獨,要專心致誌。不僅要專心致誌地讀,更要專心致誌地思考,用心傾聽書中的聲音。只有用心,妳才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然而,當應試的痕跡依然很深,課外閱讀,成了壹件奢侈的事情;當壹切都沾上了功利的色彩,課外閱讀,便不再是壹種享受。固守教育的本質,讓課外閱讀成為孩子詩意的棲居,是壹個溫馨而浪漫的夢。前面說過,我們都是點燈人,現在我想說,我們也都是追夢人。這讓我又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博客名:詩意的語文,前不久詩意語文的傑出代表王菘舟也來給大家做過講座。其實,詩意的課堂從教育先驅孔子的“杏壇講學”就已經開始了,其後,詩意成了更多人的追求。師法自然,大道無痕。我們擁有的也許只是自然的芬芳,理想的燦爛。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娜爾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蘇童也曾寫過壹篇文章,題目就是《書,我最初的故鄉》。然而,繁多的考試,沈重的壓力,殘酷的競爭,多少教師早已在現實的“淒風苦雨”中磨平了棱角,詩意的教育似乎已被嚴酷的現實碾得粉碎。沒有詩意的教育豈不是壹種悲哀?就讓我們壹起守住這棵長滿書的大樹,守住我們精神家園。
剛才,我們交流的都是如何指導孩子讀書。其實,要做好這個指導,教師首先要讀書。在我想來,教師讀書至少起到兩個作用,壹是:示範影響,對學生是壹種潛移默化;壹是:豐厚積澱,對自己是壹種不斷提高。
讀書與點燈
大家好!當新課程走進妳我生活的時候,平凡的日子便有了奇異的色彩。咀嚼新課程,猶如咀嚼壹枚青橄欖,淡淡的苦澀,卻又更多的余味在心頭。新課程是什麽?新課程是對話。今天是我和培訓班老師的第三次對話,也是最後壹次。有壹些淡淡的喜悅,也有壹些淺淺的惶恐。感謝市教培訓中心的馮老師,總是不斷地給予我鍛煉自己的機會。
我是那種在現實和童話之間遊走的人,有很多的幻想和淡淡的絕望。就像壹首詩寫的那樣:童話像孤島上的壹片榕樹林 / 任歲月潮汐的變化 / 聽藤丫深處“格格”作響 / 那裏在生長著童話……當不願長大的我穿越歲月的流光碎影,與那些搖曳在夢幻中的童話攜手***舞時,就仿佛迎來了壹個繁花似錦的心靈春天。是書讓我懂得了什麽是明凈似水的美好,什麽又是繁華落盡的真純。書,記得我們經歷過的所有歡樂和苦澀,尺幅千裏,尺水興波,讀書成為我壹生最重要的約會。我知道人生中總有各種因緣促成自己傾向於何種存在方式。我的生命無法與讀書分離。我迷戀於壹種享受,那是深夜燈光下的夜讀。日本著名作家東山魁夷在《聽泉》壹文中寫道:人人心中都有壹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它的聲音。當妳夜半突然醒來,妳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然的鳴聲,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回想走過的道路,多少次在這曠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這個時候,當我聽到心靈深處的鳴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進的標誌。法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尤瑟娜爾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我國著名的作家蘇童也曾寫過壹篇文章《書,我最初的故鄉》。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生活的壹部分。因為教師喜歡讀書了,我們的孩子也會慢慢地喜歡上讀書,這是壹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壹書中寫道:還是做壹個智慧的行者吧,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臉上帶著笑容,心中充滿陽光,行囊中為教育準備好壹切:澎湃的激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作為壹名教師,我們首先應該成為——
讀書人
讓書房連著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彌散著書的芳香。有壹個叫劉得福的老師在文章中寫道:“我把教科書和參考書當作責任田,這是我每天都必須精耕細作的領土;我把每天晚上放牧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文學者學科學心理學著作當作自留地,這是我最大的還了所在。突然有壹天,我發覺我的責任田自留地已經沒有了界限,甜蜜都是我精神棲息的土地。有些教師讓責任田折磨得死去活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留地上。語文教師不是純粹的作家,不是文學編輯,甜蜜需要在自留地上面演戲更精粹的耕種經驗,然後,把這些滲透著文化深度文學意味的耕作經驗遷移到課堂裏,遷移到學生的作文本上。耕種不好責任田的語文老師不是稱職的語文老師,沒有自留地的語文老師是有缺憾的老師。”他的這段話引起了我的思考,作為壹名教師,我們需要讀書,需要讀各方面的書,這些書包括:社會百科、人生小品、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書籍或專著,此外,還要讀兒童文學,這樣才能更容易走進兒童的心靈。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看兒童文學,凡是小孩子喜歡看的東西我都喜歡看。壹個人的時候,我讀《紅樓夢》,“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湘雲說:“橫塘渡鶴影”,黛玉說:“冷月葬花魂”。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我們壹起讀《馬燕日記》,馬燕說:“媽媽,不上學,我壹輩子的眼淚流不幹”。壹個人的時候,我讀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妳來看此花時》:先生遊南鎮。壹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妳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妳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壹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妳的心外。”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我們壹起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就這樣徘徊在責任田和自留地之間,天天讀書。
上馬朝虎的《水》時,我認真地讀了他的力作《醜娘》,感受到他內心的掙紮和撕裂;上王宜振的《秋天》時,我讀他的另壹首兒童詩《秋風娃娃》,感受他的幻想和跳躍;上趙麗宏的《望月》時,我更是把自己整個兒的淹沒在有月的詩歌中了。早晨,騎在自行車上,我便開始背誦: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聲。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不月明……下午,騎著車子回來繼續背: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晚上,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開始獨趙麗宏,讀他的《生命草》,讀他的《詩魂》,從他的壹篇篇散文中,感受他的清新、宏闊與真誠。他說,用壹顆自由的心去欣賞聆聽音樂,音樂會在心靈中濺起晶瑩的浪花。於是我想,如果用壹顆詩意的心去欣賞聆聽月光,妳也壹定能夠聽到月光靜靜流淌的聲音。因為閱讀,妳會對文本的理解加深。只有這樣,妳才能真正進入著名詞學家王國維說的那種境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是嗎?然而,作為壹名教師,光成為讀書人還不行,還應該成為壹個——
點燈人
用閱讀溫暖兒童的心靈,也溫暖我們自己。於是,在那永不落葉的長滿書的大樹上,在那高高的樹的枝頭上,書鳥會為妳和我日夜不停地歌唱:讀——讀——讀書,讀——讀——讀書,讀——讀——讀書。那麽,讀多少?讀什麽?怎麽讀?
■思考之壹:讀多少?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低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中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高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100萬字是壹個什麽概念,像《馬燕日記》這樣的書18萬字左右,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的書28萬字左右,這樣平均下來,100萬字也就是4、5本大壹點的書。六年只讀這壹點課外書是不是太少了!所以,課標中規定的是:不少於100萬字。有條件的學校或班級完全可以突破這個底線。
■思考之二:讀什麽?
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書籍浩如煙海,但學生的學業負擔很重,時間精力都有限,因此課外讀物的選擇顯得非常重要。人們常說開卷有益,其實開卷並非都有益,有些內容不健康的書報雜誌、非法出版物也許會把人們引向歧途,涉世未深的小學生尤其要警惕。因此,要科學地開出書目。首先要根據學生的文化基礎,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等選擇書目,如童話、寓言、民間故事等,較適合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小學高年級學生則應著重給他們推薦名家名篇。其次應將《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作為學生課外必讀書目,而將除此之外的與語文課文有關的中外名著或優秀作品作為選讀書目。還有壹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雖然和課文並沒有什麽聯系,但因為這些作品在學生中影響很大,深受好評,也可推薦學生閱讀。另外,還應該推薦精彩的時文和自然科學類書籍,使學生閱讀的視野更加開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廣泛涉獵、及時了解最新的書報信息,並及時推薦給學生閱讀。南京市教研室有壹個比較具體的推薦書目,可以作為我們向孩子們推薦圖書時的參考。
■思考之三:怎麽讀?
首先,讀書要學會選擇。有壹個成語叫“開卷有益”,這個成語的意思說,只要看書,就會有收獲。但是不論樹的好壞,拿來便讀,就不壹定是開卷有益勒。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在浩如煙海的書中進行甄別、篩選。其次,讀書要學會思考。蘇霍姆林四季說過:“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再次,讀書要學會動筆。“不動筆墨不讀書”,許多同學都喜歡在書上圈畫批註,表示重要,這是壹個很好的習慣。當然,很多時候,可以不必拘泥於形式,只要學生真正滿懷興趣去讀就行了。總之,長此以往,同學們便會在無意中積累和學到許多知識,此外,在構思文章、謀篇布局、語言組織、組詞造句上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並且在作文的能力上表現出來。作文能力不是家長和老師教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從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悟出來的。
■思考之四:課外閱讀指導課的常見類型?
(1)讀物推薦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可以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壹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2)讀書方法指導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工具書;講授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四種常用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評價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聯想、想象能力等;教給學生運用“意群註視法”,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3)讀後敘述課。組織學生復述自己讀過的書籍的壹部分或全部的內容,以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敘述前提出要求,敘述後做好評定。(4)交流評論課。這是教師指導課外閱讀的重要環節,也是兵教兵、兵學兵的重要環節。可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或體會;也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5)讀書筆記輔導課。主要向學生介紹摘抄型、提綱型、感想型、評價型等四種讀書筆記的寫法。當然,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課外閱讀指導課究竟怎麽上,要因人而異、因為而異,壹切從實效出發,不必拘泥。下面就給大家看壹組我班上李逸文同學的讀書筆記,題目是——讀《老人與海》有感。
(壹)
今天我讀了壹本外國名著《老人與海》的第壹部分“老人與孩子”。這壹章節主要說了壹個老人,他的處境十分窘迫,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打到魚了,原來幫助他打魚的孩子也只得聽從父母的意見到壹條走好運的船上去打漁。但是老人依然滿懷希望認為自己壹定能打到壹條大魚,並且尊重那個小男孩,把他當作壹個成年人看待,贏得了小男孩的友情並得到了小男孩的幫助。
作者在文章中有許多細節描寫,用平凡樸素的語言深刻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人物活了起來,讓讀者走進他們的生活。例如:在描寫老人的手時有這樣壹段話“他們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累累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壹塊新的。它們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巖石壹般古老。”短短的五十多個字就向我們傳達了這些信息:首先老人十分勤勞能力,曾經捕過許多大魚。其次,由於老人已經很久沒有打到魚了,所以他手上的傷疤都是陳舊的。這就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老人貧困潦倒的生活。再有通過老人與孩子在餐館裏的交談,表達出老人心地善良,了解和尊重孩子,並且老人和孩子感情深厚,為後面孩子照料老人的生活打下了伏筆。
作者描寫人物能夠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使人物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是我們在寫作過程中需要向作者借鑒和學習的。
(二)
今天我讀了《老人與海》的第二章《出海捕魚》,書的上回寫到老人已84天沒有打到魚了。他心有不甘,於是第二天還天沒亮他就出海了。他把船劃到壹個叫“大水井”的海底深坑附近,這時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發現了許多魚,可是他壹條也沒捕到,後來好不容易抓到了壹條十磅重的長鰭金槍魚,但直到中午他也沒有打到壹條大魚。就在他想打個盹的時候,有壹條大魚上鉤了。但是這條魚卻把小船向大海深處拖去,並且壹直拖了四個小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老從也離海岸越為越遠了。
在這篇小說中,作者讓老人用“她”來稱呼海洋,並且認為只有對海洋抱有好感的人,感恩的人才會用“她”來稱呼海洋。讓老人用“她”來稱呼海洋,表現出老人對海洋的尊敬和不怨天由人的性格。雖然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打到漁了,可老人依然熱愛大海,表現出老人的樂觀主義精神。
此外對老人的自言自語和心理活動也作了詳細了描寫,使老人這個形像更加豐滿起來。讓我們看到壹個勇敢的老人,壹個敢於接受挑戰的老人。老人那種逆流而上的勇氣,也許真是許多人所缺乏的……
後面應該還有五篇,壹***七篇。這就是我五壹七天長假布置給學生的唯壹的讀書作業。正如我們班的余洋同學所說的那樣:讀書像是壹種拾彩貝的遊戲,壹路拾來,我發現自己的口袋裏已經有了很多光芒璀璨的珍珠。我們班的印雨沁同學說:沒有壹本書的家,就像沒有壹條魚兒的小溪;沒有壹本書的家,就像沒有壹朵白雲的天空;沒有壹本書的家,就像壹棵沒有綠葉的大樹;沒有壹本書的家,就像沒有壹個孩子的樂園。就是這兩個孩子剛剛獲得“春雨杯”南京市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壹等獎和三等獎。這真是壹件令我欣慰的事情。讀書,為孩子們的童年抹上了生命的底色。最愛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創辦人萊普曼夫人那兩句標語:
給我們書!給我們翅膀!
閱讀,加上思考,何處不可自由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