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和富強有關的文言文

和富強有關的文言文

1. 和富強有關的詩句

所謂”國家富強“可以理解為贊美國家的強盛,也可以理解為國家衰敗時的濃濃愛國主義和美好願景。

憶昔二首

杜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壹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本詩梗概:其中所描述的盛唐時期人民安樂、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漁陽鼙鼓動地來”,致使“九重城闕煙塵生”——“安史之亂”爆發了,偉大的唐朝自顛峰急劇向下滑落,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壹幕歷史大戲,至此燈光壹下子黯淡了。但是,江山代有英傑出。在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時代,又會有新的英雄因時依勢而出,五彩眩然,英姿勃發,令人目不暇接。

2. 關於“富強”的詩句有哪些

1.《滿江紅·寫懷》 宋代:嶽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欄 通: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壯誌 壹作:壯士;蘭山缺 壹作:蘭山闕) 2.《出塞二首·其壹》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壹作:向月)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壹作:塞土)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4.《從軍行·其二》 唐代:李白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5.《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 關於富強的詞語

國富民強、安居樂業、興國安邦、兵強馬壯、物阜民豐、國富民強、國富兵強、民殷國富,具體解釋如下:

1、國富民強 [ guó fù mín qiáng ]

解釋:國家富足,人民強健。

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譯文:國家富足,人民強健,大家平安泰平。

2、安居樂業

解釋:生活安定,對所從事的工作感到滿意。

出自:南宋·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皆歸心於我矣。”

譯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養育子孫後代,天下安定太平,都愛戴服從我。

3、興國安邦

解釋:使國家興盛、安定。

出自: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安排打鳳牢龍計,準備興邦立國機。”

譯文:制定尋找合適人選的計劃,準備振興國家的機會。

4、兵強馬壯:bīng qiáng mǎ zhuàng

解釋: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鬥力。有時也比喻其他的隊伍力量強大。

出自: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安重榮傳》:“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譯文:天子難道生來就是做天子的嗎,不過是因為兵強馬壯(靠武力的強大)才使他成了天子。

5、物阜民豐

解釋: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阜,盛,多。

出自:《東周列國誌》壹回: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譯文:話說周朝,從周武王討伐商紂,即天子位。成王、康王繼承的,真是個文修武偃,物產豐饒,百姓安樂。

4. 與 富強有關的成語

強有關的成語弱肉強食 自強不息 發奮圖強 差強人意 牽強附會 強聒不舍繁榮富強 強顏歡笑 強詞奪理 爭強好勝 強人所難 身強力壯鋤強扶弱 外強中幹 兵強馬壯 強弩之末 恃強淩弱 精兵強將畏強欺弱 不憚強禦 按強助弱 以強欺弱 強作解人 強自取柱強食靡角 強死強活 兵強則滅 倔頭強腦 不畏 *** 強打精神強得易貧 頑強不屈 強而後可 木強則折 強枝弱本 *** 民意強兵猛將 畏強淩弱 濟弱鋤強 強毅果敢 富國強民 不畏強權強食自愛 逞強稱能 強宗右姓 勉勉強強 國無常強 強唇劣嘴摧折豪強 強直自遂 強嘴拗舌 強加於人 強弱異勢 革新圖強惡醉強酒 治亂強弱 精明強幹 強嘴硬牙 強而示弱 強不淩弱。

5. 關於富強的的成語

安國富民 使國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出處:《漢書·汲黯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

安居樂業 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風調雨順 調:調和;順:和協。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出處:《六韜》:“既而克殷,風雕雨順。”

富國安民 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

出處:《後漢書·方術許楊傳》:“明府今興立廢業,富國安民,謠童之言,將有征於此,誠願以死效力。”

國富兵強 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出處:《韓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國富民安 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出處:《漢書·刑法誌》:“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國富民豐 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散樂移風,國富民康。”

6. 《論語》中有關富強的句子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1.11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為政篇第二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2.2 子曰:“《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5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6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7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2.8 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瘦哉?人焉瘦哉?”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19 哀公問曰:“何為 *** 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 *** 服;舉枉錯諸直, *** 不服。”

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2.23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八佾篇第三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3.10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3.11 或問 之說。

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