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蟬的詩句及寓意

關於蟬的詩句及寓意

1.《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麽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借秋風壹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余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

2.所有關於蟬的詩句

原發布者:杏貓網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4、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11、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聞蟬》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

3.蟬 在古詩文的寓意

寒蟬 的寓意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壹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古蟬的寓意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蟬蛻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在最後蛻殼成為成蟲之前,壹直生活在汙泥濁水之中,等蛻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汙泥而不染,倍受古人十分推崇.同時,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從漢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寓人之再生.如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成語稱作"蟬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復活.而把蟬佩於身上表示高潔.

漢時期人多以玉蟬作?,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玉?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這就是?,它的形象是壹只收斂翅膀的蟬。這裏,我要說明,作為?的物件上是沒有孔眼的,個別玩玉的人非要在?的雙目間吻部打眼穿繩佩戴,也不會遭到反對。?是玉蟬,但並非所有的玉蟬都是?,因為有著太多的第壹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就是為了佩戴。壹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們“漢八刀”。

那麽,何謂(漢八刀)呢?翻查過數種專著,不得其果。討教眾人,不得其論。哪壹件玉蟬(或?)是用刀八下子雕刻出來?大概沒有吧。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八”並非確指,這就如同“壹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都不是確指,而只是壹個象征,形容反復其多。這壹道理還不算深奧,多數玩玉的人和專家大都能懂。他們也講,這個並非確指的“八”,是用來說明玉蟬(或?)的刀法工藝簡古粗放,是專門為殮葬“減筆”趕制的。可是我要問,中國人傳統習慣的“三”就已經是個大數的象征了,“九”是極大的數位,“八”能是象征說明“減筆”樸素嗎?這也就是我不得其論的地方。我知道的,“漢八刀”稱謂是玩玉人的創造。我不知道的,是這壹稱謂發明在什麽時候,如何發明。其實,稱謂發明於什麽年份並不重要,本來就是玩家的隨意(總是在宋以後吧)。但是,它的發明總有道理。這道理是壹定要弄明白的。前輩玩玉人的貢獻,也許盡都儲存於壹個小小的習慣稱謂當中。

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如何釋“八”。他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再有,習中國書法的人多數知道隸書的發明故事。秦始皇時候,有壹個縣令程邈犯了罪,被關了十年監獄。程某才華出眾,在寂寞中不廢創造,將小篆字簡化便於書寫,這就是後來說的隸書。秦始皇的國家軍事政務繁忙,小篆的書寫速度跟不上趟,而隸書的寫法出現,不啻於今天的電腦錄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還做了禦史官。隸書的樣子同今天使用的漢字已經非常接近了。再後來,隸書中又出現了壹種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寫法,叫“八分字”。“八”,在這裏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壹些字左右筆劃相背分開。寫到此,應該清楚了。如若我們將“漢八刀”的“八”理解為簡古樸拙,就錯了。它不是數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數量都毫無關系。

綜上敘述,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漢八刀”應該特指漢代殮葬玉?僅在蟬的背部施加工藝的那種, 不嚴格地說,背腹兩面用工的玉?也姑且可以算作“漢八刀”,那完全因為無論單面和雙面,玉蟬的背部在雙眼同斂翅的刻工上都應用了“八分相背法”,或許它還寓意著亡者同生人的永別。由此及彼,可以說殮葬玉握豬也叫“漢八刀”,但是作為佩件掛戴的玉蟬,包括漢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簡古,也不好胡亂叫“漢八刀”,頂多說它具有漢代殮葬?蟬握豬的“漢八刀”風格。

-----------------------------------------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壹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4.搜關於蟬意象的詩句,包括蟬在詩句中的含義

壹、對人生如夢的感慨,滲透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元稹《送盧戡詩》中的詩句,“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 ,“紅樹”、“蟬”、“夕陽”、“白頭”這壹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為壹體。與夕陽、紅樹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壹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其中蟬這壹意象,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地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色彩,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 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淒冷的人生風雨,字裏行間無疑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二、對自然現實的無奈,抒發作者悲涼哀婉的羈旅情懷

秋天給人的審美感受是壹種悲涼的情調,蟬極易渲染出這種蒼涼的氛圍,將孤冷意象融入別離遠遊之中。

如許棠的《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詩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將離愁別恨寄寓蟬身,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而作者把這種羈旅之悲寄托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浩瀚的宇宙,在生離死別時,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孤獨無助與無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聞蟬作》中道:“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客人聽到蟬鳴為何會驚呢?不難看出,夕陽中的蟬,淒惻哀惋。秋陽西墜,白晝已去,蟬只好在淒寒的夜晚哀鳴,怎不令人感到悲愴。朱熹把羈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蟬身上,和許棠的《蟬》壹樣,體現出了人作為普通生命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與無奈。同時還具備了哲理思辯:“蟬”、“客”在這壹“驚”之中已經合二為壹,同在落木蕭蕭、夕陽西下的寒秋發嘆。在讀者的藝術想象裏,“蟬”“客”完全可以換位,確實達到了物我感應,主體和意象融為壹體的藝術境界。

這蟬鳴還曾使有誌無成、空懷壹腔報國熱情卻無處施展的唐代詩人雍裕之潸然淚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蟬本無知,蟬鳴也本不關愁苦,然而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這只不過是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裏所說的壹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潔飄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艱難身世

古人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征,並詠之頌之,或借此來寄托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詩人虞世南在他的題為《蟬》的詩中寫到:“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為隋朝舊臣的虞世南,由於他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並深得器重。於是,他筆下的鳴蟬就成了具有高潔飄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有人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壹字不在說自己。”說得好極了。駱賓王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他憤懣至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大;“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沈”比喻言論受壓制;“無人信高潔”喻自己的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壹體的境界,是詠蟬詩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蟬》詩則是這樣寫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滿腹經綸,抱負高遠,然而清高自負的他卻不被重用。後來,又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潦倒終身。因而。詩人在聽到蟬的鳴唱時,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的無人同情聯想到自己無同道相知的悲涼。於是,不由自主地發出“高難飽”、“恨費聲”的慨嘆。

5.有關蟬的詩句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作品,是壹首托物寓意的小詩,也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作者通過對蟬青翠叫聲的描述,繼而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蟬 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壹首五律。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壹,是托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早蟬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

石楠深葉裏,薄暮兩三聲。

壹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

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

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晚蟬 唐 盧殷

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

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