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紅樓夢》劇組是我國第壹個通過海選挑選演員的劇組,在雜誌上刊登了海選的消息,並專門設置了壹個辦公室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的自薦信。
陳曉旭偶然間看到了這個消息,就給劇組寄去了壹封自薦信,裏面附有壹張自己當時的照片,並且在照片背面抄上了壹首自己十四歲時發表在《青年詩人》上的詩歌《我是壹朵柳絮》。
在選演員時,導演王扶林定下了林黛玉扮演者的兩條標準,壹是要長得像古人,二是要有才情。
看了陳曉旭的自薦信、照片和詩作後,王扶林覺得陳曉旭很符合這兩條標準。他在後來接受采訪時說:“林黛玉必須是詩人氣質的,在當時找壹個十八歲的會寫詩的青年,太少了,還必須是那種味道的,這個演是演不出來的。”
那麽,陳曉旭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麽,寫得怎樣,才讓她成了王扶林心中扮演林黛玉的人選呢?我們不妨壹起來讀壹讀。
我是壹朵柳絮
我是壹朵柳絮,
長大在美麗的春天裏,
因為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
我便和春風結成了知己。
我是壹朵柳絮,
不要問我的家在哪裏,
願春風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給大地的角落帶去春的消息。
我是壹朵柳絮,
生來無憂又無慮,
我的爸爸是廣闊的天空,
我的媽媽是無垠的大地。
陳曉旭這首小詩壹***三節,以柳絮的口吻來自詠,很有想象力和詩意,語言也十分清新靈動。詩人把柳絮的飄飛想象成“父母過早地把我遺棄”,顯得有點幽怨和孤獨。
但接下來卻筆鋒壹轉,雖然被遺棄了,但好在有春風作為知己,可以借著春風把春天的消息帶到大地的各個角落,以天空和大地為家。
盡管這首小詩與林黛玉的氣質不太契合,也無法和林黛玉的詩作相提並論,但也足可見陳曉旭的才情。
自從飾演了林黛玉,陳曉旭的人生命運就和林黛玉糾纏在壹起了。在她後來寫的詩中,我們就能看到林黛玉的影子。
石竹
虛懷亮節生石隙,
春露秋霜染青衣。
風骨不朽作書簡,
留與人間寫傳奇。
陳曉旭這首詩寫得非常巧妙,卻又不留技巧的痕跡。寥寥四句,就把石竹的品格和特點融合在壹起寫了出來。
此詩第壹句通過寫竹子中空,壹節壹節生長,紮根於石隙的特點,贊頌了石竹虛懷若谷,高風亮節,堅韌不拔的品格。第二句寫石竹的色彩,其實是在贊美石竹飽經風霜,顏色不改。後兩句通過寫石竹的功用,凸顯了石竹的不朽風骨。
石竹是不可摧折的,林黛玉是這樣,陳曉旭也是如此。林黛玉所居的瀟湘館,就種有“千百竿翠竹”,這正是她的象征。陳曉旭後來患病,卻為了身體的完整而放棄治療,亦可謂堅韌。
人淡如菊
我從廣寒來,孤芳何人賞。
居傲不媚春,偏愛秋色涼。
纖纖淡鵝黃,倩倩素心長。
猶慰深閨寂,且伴壹縷香。
此詩以菊花的口吻自詠,來自廣寒仙境,自是超脫不凡,非俗人所能欣賞。就算只能孤芳自賞,也絕不向春天獻媚開放,只喜歡寒涼的秋天,堅持自我的本性。孤寂之中,自有香氣氤氳。
幽蘭
斂身幽谷遠塵埃,
天光雲影任徘徊。
不須天風來相催,
自在花兒靜靜開。
此詩寫幽蘭“不為無人而不芳”,自在地開放在無人的幽谷之中,遠離塵世,不在意外界的變化,也不怕風雨的摧殘,寫出了幽蘭超脫世俗和清高孤傲的品質。
林黛玉和陳曉旭都像菊花和幽蘭壹樣,是清高孤傲、鄙棄世俗的。寫下這首詩壹年多後,陳曉旭就剃度出家了,沒過多久,就因病辭世了。
從此,“天堂多了個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