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治西湖:
蘇東坡杭州清淤留下“天堂美景”,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東坡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赴杭州擔任通判。這是他壹生中所到的第壹個西湖。在杭州通判任上,蘇東坡寫下了描寫西湖景色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蘇東坡在杭州的三年時間裏,公事之余,遊遍各處名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就是在此時寫就。從中可見,西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三年任期壹到,蘇東坡必須離開杭州;而壹地不得再度為官的規矩,留給蘇東坡的,可能只有對西湖無盡的思念和深深的遺憾吧。
然而,蘇東坡是幸運的,西湖也是幸運的。陰差陽錯,在闊別16年之後,蘇東坡於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知州。這對蘇東坡來說,是壹件幸事;而對杭州來說,更是壹件幸事。當蘇東坡再度來到杭州時,發現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於疏於治理,已是荒草叢生、湖水幹涸、到處淤泥,水光瀲灩早已無處尋找,山色空蒙也非復往昔。
面對西湖的壹片衰敗景象,蘇東坡沒了閑情逸致。他下決心疏浚西湖,恢復往日的秀麗風光。於是,毅然上書朝廷,請求開浚西湖。然而,真要組織人力疏浚西湖,又面臨許多難題。首先,治理西湖需要大筆資金,錢從何而來?朝廷雖然批準了疏浚西湖的請求,但只給了100張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憑證)作為經費。蘇東坡利用這100張度牒,賣了壹萬七千貫錢,加上救荒的余款壹萬貫錢,用以工代賑的方式,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經費問題解決了,另壹個更大的難題又來了:疏浚出來的大量淤泥,如何處理呢?別看蘇東坡是壹介書生,真幹起事來,卻是實幹家。他通過對西湖及周邊環境的細致考察,巧妙地變廢為寶——從湖底運出的壹部分淤泥,用作農田基肥,讓原來的沼澤地變成肥沃的農田。
然後利用這些地,募集社會閑散人員和外地農民前來耕作,不僅使得那些平日裏偷雞摸狗的遊民,變成安分守己的良民。而且,壹部分收獲用來繳納賦稅,又可以作為治湖的費用。另壹部分淤泥,則堆積建造了壹條溝通西湖南北的長堤,並在堤上造了六座橋,種下各色花草樹木。
春暖花開時節,桃紅映日,垂楊拂堤,湖水變成了活水,西湖則增添了美景,行人通行更是獲得便利。這條長堤被杭州人命名為“蘇公堤”; 六座橋就是著名的蘇堤六橋,成為西湖壹道美麗的風景線。
對此,蘇東坡自己也有詩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雲空!而對於疏浚西湖,蘇東坡也寫下了《開西湖》詩,記錄了這壹工程:偉人謀議不求多,事定紛紜自唯阿。盡放龜魚還綠凈,肯容蕭葦障前坡。壹朝美事誰能繼,百尺蒼崖尚可磨。天上列星當亦喜,月明時下浴金波。
西湖治理好了,蘇東坡的任期也到了。他帶著無盡的留戀,依依不舍地離開杭州,告別了心愛的西湖。此後,就再也沒有回過杭州,也無緣再遊西湖。但是,杭州人永遠記住了他,西湖也深深刻下了這位大文豪不朽的身影。
擴展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蘇東坡到西湖次數:
1、熙寧四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赴杭州擔任通判。任上,蘇東坡寫下描寫西湖景色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2、元?四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知州,發現日夜思念的西湖,已是荒草叢生、湖水幹涸、到處淤泥,水光瀲灩早已無處尋找,山色空蒙也非復往昔。面對衰敗景象,蘇東坡沒了閑情逸致,下決心疏浚西湖。
3、元?六年,蘇軾被外放,擔任潁州知州。潁州城西北也有壹西湖,長十裏,廣二裏,景象極佳,蘇東坡常宴賞於此,留下許多題詠。他曾將潁州西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感嘆“大千起滅壹塵裏,未覺杭潁誰雌雄”。
參考資料:
蘇東坡壹生到過幾個西湖—新華網 蘇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