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由意大利音樂家馬利奧·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壹支全部由外國人組成的樂隊)演奏了黃自的交響序曲《懷舊》。此舉令中國音樂家深感自豪,並大大地激勵了中國音樂家創作新音樂的熱情。
1933年11月,在音專學生音樂會上首演了黃自於1932~1933年間創作的清唱劇《長恨歌》(韋瀚章詞)中的七個樂章:壹、《仙樂飄飄處處聞》,二、《七月七日長生殿》,三、《漁陽鼙鼓動地來》、五、《六軍不發無奈何》,六、《婉轉蛾眉馬前死》,八、《山在虛無縹緲間》,十、《此恨綿綿無絕期》。盡管其余三個樂章尚未譜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個樂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詩的主要情節,在藝術上已相當完整。《長恨歌》是中國最早的壹部清唱劇,作品既諷刺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不抵抗主義,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殘。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亦將宮闈艷史美化為愛情悲劇。該作品的部分樂章在黃自生前曾出版過樂譜及唱片。1943年5月,重慶的中國音樂研究會為紀念黃自逝世五周年,在《音樂月刊》二卷壹期上首次出版了“黃自遺作——《長恨歌》專號”。195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黃自的《長恨歌》。 黃自是我國著名的現代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是第壹個系統地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他留學美國的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是我國第壹部交響音樂作品,也是最早在外國演出的壹部中國交響作品。他為左翼進步影片《都市風光》寫的片頭音樂《都市風光幻想曲》是我國第壹部具有專業水平的片頭音樂。他所作的《抗敵歌》和《旗正飄飄》是我國最早的兩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他所作的《長恨歌》是我國最早的清唱劇。他又是最早全面、系統地傳授西方近現代作曲理論,最早為進步電影寫片頭曲的音樂教授。此外,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音樂周刊並擔任主編,發起組織了中國第壹個全部由中國演奏家組成的交響樂隊——上海管弦樂團。
壹生為後人留下了94首包括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復調音樂、清唱劇、合唱、獨唱、教材歌曲等多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15篇涉及理論創作、批評、欣賞、作家、歷史等方面的音樂論著;56講有關音樂常識的課文;3部未完成的音樂書稿。他還創辦音樂社團和主編音樂雜誌、音樂副刊、音樂教材、音樂教科書,為電臺組織音樂節目,撰寫音樂廣播稿等。 黃自推動中國音樂發展,不遺余力。在其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藝術歌曲。黃自是1930年代藝術歌曲創作繁榮時期,最有創作價值也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藝術歌曲的特質,就是運用“音樂、詩歌、鋼琴伴奏三位壹體”的創作技法,是藝術性極高的歌曲形式。 中國20世紀上半葉藝術歌曲的創作,是將德國、奧地利等西方國家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融入中國音樂傳統中所形成的既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 舒伯特是西方藝術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範,而黃自則是在舒伯特的基礎上又經過了自己的深入研究,是中國作曲家在藝術歌曲界的壹個高峰。
黃自創作藝術歌曲時,看重歌詞和音樂的結合,善於用精煉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歌詞富有詩意和較高的藝術性。 黃自回國後所作的 74 首聲樂作品中,中小學教材選曲幾占 4/5 。其中《本事》《卡農歌》《西風的話》等表現了少年兒童純真無邪的天性和熱愛生活的情趣。而《花非花》《燕語》《踏雪尋梅》以及《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在傳唱過程中因膾炙人口而被視為藝術歌曲,常在音樂會上演出。藝術歌曲在他的聲樂作品中所占比重極小,但是卻都寫得極為細致考究和富於細膩的感情表現力。其中《春思曲》《思鄉》《玫瑰三願》以及《點絳唇·賦登樓》等,不僅壹經問世就不脛而走,而且具有久唱不衰的生命力,至今仍是為許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作為少年時代就受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雙重洗禮,並始終擁有愛國民主情懷的作曲家,他的《抗敵歌》《旗正飄飄》《九壹八》《熱血》等反映了 30 年代中國人民日益覺醒的民族意識和無比高漲的愛國熱情,《養蠶》《牛》《誰養我》《淮南民謠》等則唱出了為勞動人民疾苦鳴不平和渴望停止內戰團結禦侮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