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譯文:大地壹片雪白,風色寒厲,紛紛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2、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元·關漢卿《大德歌·冬景》
譯文:大雪粉白光華,就像漫天飛舞的梨花,依稀可辨那擁有四五戶人家的村莊。
3、城裏夕陽城外雪,相將十裏異陰晴。——明·王守仁《次韻陸僉憲元日春晴》
譯文:城裏還有夕陽而城外卻下雪,相聚十幾裏天氣卻如此不壹樣。
4、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高適《別董大二首》
譯文:千裏黃雲遮天蔽日,天氣陰沈,北風送走雁群又吹來紛揚大雪。
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盧梅坡《雪梅·其壹》
譯文: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壹段清香。
6、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譯文: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2.關於雪的詩句3首翻譯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王安石 作品:梅花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
4.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6.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
7.寒川消積雪,凍浦漸通流
8.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
9.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1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夜深知雪驟,時聞折竹聲
16.雲橫秦嶺千秋雪,雪擁藍關馬不前
17.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雪驚筍欲抽芽
18.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
19.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3.有關雪的詩句以及意思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 詩文解釋 終南山北嶺的景色秀麗,積雪好像浮在雲端上。
初晴的陽光照在樹林末梢,傍晚的長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詞語解釋 林表:林外。
詩文賞析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余雪“,必須寫出壹首六韻十二句的無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壹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但這首詩壹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為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余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4.關於雪的詩句,要帶解釋春雪
唐代: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釋文:
到了新年都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二月初時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賞析:
這是壹首七言絕句,此詩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獨具風采。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願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5.羅隱《雪》的詩句翻譯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壹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壹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壹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壹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壹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裏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裏,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壹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壹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壹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壹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妳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妳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壹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裏面蘊含著深沈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沈的憤怒在這裏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壹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壹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同感受、***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壹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壹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裏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裏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6.寫雪的詩句古詩1.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翻譯: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 唐 李白《行路難·其壹》
2.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翻譯: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 唐 韓愈《春雪》
3.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
翻譯:大雪紛飛,掩蔽重門,不由得人不斷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風韻。
—— 元 關漢卿《大德歌·冬》
4.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翻譯: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 清 黃景仁《別老母》
5.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翻譯:人們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開放,以為那是經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 唐 張謂《早梅》
6.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翻譯: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
—— 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壹》
7.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翻譯:遙望終南,北山秀麗,皚皚白雪,若浮雲間。
—— 唐 祖詠《終南望余雪》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翻譯: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壹片壹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
—— 唐 李白《北風行》
7.關於雪的詩句,要帶解釋春雪唐代: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釋文:到了新年都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二月初時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賞析:這是壹首七言絕句,此詩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獨具風采。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願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8.描寫雪的詩句古詩有哪些1、《青松》——近現代: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譯文:厚厚的壹層雪壓在松枝上,但是青松依然挺拔筆直。要想知道這青松的高潔品格,那就要等到樹上那層厚厚的雪化之後。
2、《春雪》——唐代: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譯文:到了新年都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二月初時才驚喜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所以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3、《別詩二首·其壹》——南北朝:範雲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譯文:上次離去時,雪像花壹樣地飄落,如今再度前來,花開得像雪壹般的白艷。這兩句詩是感嘆相聚太短,離別太長,每次分手後總要經過許久才能相見。
4、《夜雪》——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5、《除夜雪》——宋代: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譯文: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壹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著燈光用小草趕寫著迎春的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