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無依原文譯文拼音如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日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日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誰說沒有衣裳?和妳穿壹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妳同仇敵愾!誰說沒有衣裳?和妳同穿壹件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妳***同作準備!誰說沒有衣裳?和妳同穿壹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妳***同上前線!
詩經介紹: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
詩經的編排和分類,有《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稱為十五國風,***壹百六十篇。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感和繁雜心境,或慷慨激昂,或晏然自得,或憂郁煩悶,或明快放達,或無奈厭倦,粗獷、輕快、豪放。
國風按國家地區分類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八《國風》。《國風》收集的是周朝至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
詩經“六義”比《三百篇》“六義”多了壹個“頌”。“頌”包括《周頌》(三十壹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四十篇。“頌”也可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部分,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今存《詩經》為毛亨、毛萇所傳,因此把毛亨、毛萇所傳詩稱為“毛詩”。孔子整理的《詩經》***三百篇,由於《詩經》非常古老且經過傳抄,有些篇章失落了,現存三百零五篇。孔子認為《關雎》為《詩經》的開端之作,後世視其為中國詩歌傳統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