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基調:
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憂郁的。很多詞語都喻示著憂郁,充滿著憂郁的思緒;在悲哀的國土的寫實性的描繪中,滲透了作者憂郁的主觀情感。但這憂郁不是悲觀和絕望,而能給人以力量,詩中作者將憂郁化作了堅強。
此詩中,詩人既悲嘆北方的貧瘠落後以及戰爭給北方民眾帶來的苦難,又謳歌北國民眾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誌和保家衛國的決心,具有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
全詩多用意象抒情寫意,勾勒出壹幅幅富動感的北國鄉土畫面,形象生動,準確傳神。此詩是典型的自由體詩,遵循語言和情感的自然節奏,不受外在格律限制,具有散文美,風格凝重深沈。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38年2月。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正和蕭紅、蕭軍、聶紺弩、端木蕻良、張仃等壹批文化界朋友,應聘赴山西民族革大學執教,旅經陜西潼關。
詩人目睹戰爭陰雲籠罩下北國大地壹派荒涼、郁和紛亂的景色,心靈受到極大震動,壹位朋友感嘆“北方是悲哀的”,更觸發了他的思緒,因而詩人路過潼關之時寫下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誌的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