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壹個人常去看畫展卻不認識張大千,那恐怕有些說不過去,如果壹個人認識張大千卻不曾見過他的字,那也有些不現實。
我國的壹桿“東方之筆”,畫山水寫名篇,教人如何不認識。先後在多地舉辦畫展的張大千,也有壹位人生如壹篇篇畫作壹樣絢爛曲折的恩師。
得遇貴人手幾乎是每個傳奇人物人生大戲不可或缺的橋段,張大千自然不例外甚至有些老套,因這貴人正是其恩師李瑞清。
李瑞清其人擅作詩通書畫,可謂文藝全才,尤其對人物、山水、花鳥有著極強的繪畫技巧和領悟,由此自然做得張大千之師。李瑞清的書法更是壹絕,後世贊其“秀如美人剛如士者”。
如此才華橫溢又不至貧寒的壹個人,當是兒女膝下妻妾左右才算不得不講究。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李瑞清壹生竟無壹子女,妻子接連三個更是三種不同的遺憾。
直至逝世仍無壹人在其身旁,不僅讓人好奇這三個妻子對李瑞清是什麽樣的存在,亦或是無所謂存在與否。
道是做藝術的自然不怎麽會生活,李瑞清把這句話展現個遍。青年時候的李瑞清可謂不修邊幅粗枝大葉,甚至可說不太講衛生,由此又要哪家的姑娘傾慕於他,勢必無親可成。
這對李瑞清算不得大事,因他青年的心只對藝術奉獻全部,然而於家中父母來言自然是頭等大事。
是故在天朗氣清的壹日,余祚馨踏檻登府,做了月老的“遣凡使”。余祚馨是李父李母的好友,請他來只壹個由頭,余祚馨的眾多女兒們。
女兒多了,總有壹個看得上李瑞清,也不算白忙活,李家父母是這樣想的。活了大半輩子的李父李母沒有算錯,當真有個姑娘看中了自家兒子,或者說當真被余祚馨看上了李瑞清。
余祚馨看到了李瑞清身上的才華與光芒,料定此人有大才便不拘泥於小小的習慣問題,當下就決定把大女兒余花仙嫁往李府。
兩家人樂得如此婚宴也是大辦特辦,美人卻有緣無分在冠以李姓的兩年後因病去世香消玉殞,遺憾就此開展。
緊接著,余祚馨似是不想放過才華橫溢的姑爺,又將女兒余梅仙許配給李瑞清,李余兩家又成了親家。余梅仙的到來撫平了李府上下心頭的傷痛,她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是最典型的妻子。
縱是李瑞清起初的心中也被這典雅大方的妻子消耗殆盡,很快又陷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
李瑞清與余梅仙有很大的精神***鳴,琴瑟和鳴舉案齊眉像是為他們而作,梅仙的入嫁也成了二人相遇路上的壹段插曲。
更令兩家人大喜的是,婚後不過兩余年余梅仙就有了身孕,全家上下又喜又慌,都為了這肚子裏的孩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本該福至臨門的日子余梅仙卻難產於產房,兩個重要的生命在李家辭世。
李瑞清自是恨自是怨,可恨什麽又怨什麽,壹切全只是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昔日相敬如賓的妻子如今屍骨入棺,往日念盼的孩子夭折於腹,教李瑞清如何打起精神。余梅仙的去世徹底擊垮了李瑞清的鬥誌。
李瑞清對自己的結發妻子用情至深,他在梅仙的墓前作了壹首悼亡詩,嚴明要“夙夕誓同穴,永永毋相忘”。
此後,李瑞清為自己取名為“梅癡”,他居住的地方稱作“梅庵”。李瑞清擅作詩,在那段日子他寫下“夙夕誓同穴,永永毋相忘”的詩句悼念亡妻,永生永世不相忘,可見李瑞清對梅仙用情至深,用情之純。
那之後李瑞清名居所“梅庵”,更是給自己起名“梅癡”,梅自然是自己那嬌養家中可做羹的妻,癡自然是無緣妻子的李瑞清。
這壹癡字似乎用盡了李瑞清壹生的情感,所以當余玉仙來到家中時,他再生不出半分情愫。
余祚馨實在欣賞李瑞清,不忍看他如此消沈下去,竟忘了喪女之痛般又將六女兒余玉仙嫁往李家。余玉仙並非村野悍婦,自然生得水靈也落落大方,然而情愛之事無非壹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擁有過余梅仙的李瑞清對余玉仙相敬如賓竟也待之如賓,夫妻之情聊勝於無。重新愛上壹個人,對李瑞清來說,難。
前文有講,這是壹場遺憾的開展,所以余玉仙與李瑞清也註定不會長久。在六女兒與世長辭後余祚馨終於緩下了要與李家交好的心情,喪女之痛讓他不得不揣上芥蒂來對待李瑞清。
對李瑞清,余祚馨作為丈人自然是欣賞,對自己的三個愛女余祚馨自然也疼惜,在難纏難解的思想掙紮中余祚馨選擇了不再把女兒嫁到李家。
李瑞清比余祚馨的傷痛,有過之而無不及,妻和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繼離開,無生離只死別。
煩悶的情絲滋長著,他回憶有些生疏的余花仙,摯愛的余梅仙與有緣無分的余玉仙,這三個女人,除母親外對自己最最重要的女人,她們的離世都從結識自己開始。
不懷疑是假的,李瑞清無法接受或者說沒有勇氣接受事實,更想起他那尚未在人間走壹遭的孩子,痛苦中掙紮的李瑞清決定皈依佛門。
李瑞清把自己生命中或恬淡或燦爛或遺憾的三朵花合葬,然後踏上出家之路。看開與否只他自己曉得,後人唯壹所知不過是他有了新的生活收了許多弟子,至於那生活對李瑞清有何改變那弟子對李瑞清有何意義都只他壹人明白。
後世只懂齊白石、胡小石、張大千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後人只得知其才之華美深厚,無法知其情之坎坷多舛。
畫蝦的齊白石,作畫的張大千,都是這個有點淒涼的文人所教,他教他們技巧與文藝,是否在某個瞬間也想起曾與梅仙講過的話,他們無話不談無話不說,是最真摯的靈魂伴侶。
是否也曾想起那位對自己欣賞有佳的老丈人,將三個女兒托付於他。李瑞清的壹生是不幸的更是有幸的,因為在他擁有時他完全擁有,在他失去時他尚有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