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魏延的詩句

關於魏延的詩句

1.關於魏延的詩句

《詠史下·諸葛孔明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陳普

關羽不能當壹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流星只緩身徂落,壹木終能作鄧林。

《讀史》

年代: 宋 作者: 陸文圭

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

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

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

渭南反斾歸,師在千裏外。

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

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

艾復矜其功,受制於鐘會。

四人***壹律,皆以專忌敗。

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2.關於“黃忠”“黃漢升”的詩句有哪些

詩句:

1. 羅貫中:將軍氣概與天參,白發猶然困漢南。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

2. 楊戲:將軍敦壯,摧峰登難,立功立事,於時之幹。

3. 諸葛亮: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4. 陳壽: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

5. 羅貫中: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1.人物簡介:

黃忠(?-220年),字漢升(壹作“漢叔”[1]),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壹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改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黃忠在後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於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裏,劉備稱漢中王後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壹,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2.藝術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裏,黃忠出場於第五十三回,劉備於赤壁之戰大獲全勝,趁機奪取江南四郡,時黃忠鎮守長沙郡,關羽率五百校刀手來攻,與黃忠大戰,關羽用拖刀計將黃忠擊敗,但不忍將其殺害。次日,黃忠計誘關羽,為報關羽不殺之恩,用弓箭只射關羽盔纓,但太守韓玄卻因此懷疑黃忠有二心,想將黃忠斬首,但遭魏延劫場,韓玄被殺,黃忠與魏延壹同投降。

3.歇後語:

1.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2.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3.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4. 黃忠出陣---不服老

5.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3.關於魏延的

不算,他是冤枉的 蜀國名將魏延是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壹。

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大將,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深為壹生謹慎的諸葛亮所“制而不許”。建興12(公元234)年秋,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因與丞相府長史楊儀爭奪蜀漢最高軍事統帥權,被誣以叛蜀而遭楊儀部將馬岱所追殺,為後人嘆惜不止,深以為冤。

如冒鶴亭先生就在《疚齋日記·讀三國誌蜀誌》中雲: “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於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指長史以下)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壹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約束),作斷後將乎!’。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

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於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

此則逞壹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於延傳末雲:‘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

’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也有人說“魏延腦有反骨,久後必反”,且多次賣主求榮,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丞相而所不容,並在其死後設計除掉之。

這種說法常見於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但《三國演義》畢竟為小說家之言,且大都人都認為它只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不可盡信。況且史書《三國誌》中的魏延就看不出反叛蜀漢的意圖,正如《三國誌?蜀書?魏延傳》所言: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知人論世,斯為得之。魏延有錯,但無反骨,事去千載,言之慨然而又枉然。

且考諸史籍,只見其忠義雙全、勇略過人,而無叛蜀之跡。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魏延桀驁不馴的性格和驕傲粗魯的脾氣,導致在關鍵時刻被人誣以謀反,終慘遭滅門之禍。

正如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贊》中雲: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因此我們說魏延脾氣固然偏激,但在政治上他絕對忠於蜀漢政權,毫無叛蜀之跡。

有問題的只是他性格上的“不協不和”,才導致其身死族滅。下面我們將深入探討魏延所謂的“叛蜀”之說。

二、心存漢室,足見其忠 蜀將魏延是先主劉備最為欣賞和看重的名將之壹,也是第壹批隨劉備西入益州、力定巴蜀的功勛之臣。《三國誌?蜀書?魏延傳》就曰:“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戰有功,遷牙門將軍。”可見,在劉備西取益州的戰爭中,魏延多次力戰有功,從軍隊的基層開始,壹步壹步往上爬,以致最終完全取得先主之信任,將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他。

《三國誌?蜀書?魏延傳》就曰: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及撥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壹軍盡驚。”

在當時,漢中是蜀國的最前沿陣地,得漢中,可不僅可北爭關隴,而且還能南蔽巴蜀。正如楊洪對諸葛亮雲:“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三國誌?蜀書?楊洪傳》)。蜀將黃權亦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三國誌?蜀書?黃權傳》)。清人顧祖禹曰:“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領漢中,將嚴重威脅巴蜀。

當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俱在,有“絕倫逸群”的關雲長、“雄壯威猛”的張翼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的馬孟起、“老當益壯”的黃漢升及“智勇雙全”的趙子龍。但先主卻把這肩關益州安危的重任交付於魏延,足見其知人善任,對魏延是絕對信任的。

故在大會群臣之際,試問說:“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 魏延氣幹雲霄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

可見其忠義雙全、勇略過人。但魏延也不辜所負,在他鎮守漢中的十五年裏,曹魏從末越過漢中半步。

直至蜀漢後期姜維調整軍事部署,采用誘敵深入之術,最終被魏將鐘會長驅直入,導致蜀漢的直接滅亡,深為後人嘆惜不已,如郭允蹈就在《蜀鑒》雲: “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幸之計,則根本先拔矣。

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壹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誌。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

嗚呼,姜維之亡蜀也。” 以此觀之,在蜀國滅亡的後期階段,若諸葛丞相遺命讓“攻守兼備”魏延統軍漢中、北進中原,魏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蜀漢政權也不會在很短時間內滅亡,可歷史不容假設。

反觀諸葛遺誌的繼任者姜伯約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但終因其才疏學淺、難堪重負。

4.關於魏延的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鑒,在《三國誌》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後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

諸葛亮第壹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 進獻過“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壹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後異道會於潼關。”可以說這時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壹舉統壹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並入蜀地。

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壹荷守壹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壹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壹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

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

這樣,鹹陽以西可壹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

考慮到後來蜀國滅於魏國之手,乃是由於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 三國演藝裏算反、三國誌裏是算和諸葛想法不同。

反攻楊儀。

5.請給我寫壹篇關於魏延的文章,高中生水平 不要太高深哦

愛惜魏延

看過《三國演義》很多次了,相比義薄雲天的關羽,叱詫風雲的張飛,百戰百勝的趙雲,勇猛無敵的呂布,英俊瀟灑的馬超,老當益壯的黃忠,忠心護主的典韋,我卻更喜歡三國中的壹個另類,他,就是普通人很不齒的蜀國大將——魏延,魏文長。

對《三國演義》有粗略了解的人,都知道魏延,但對他的認識莫過於他腦後有反骨,最後命喪諸葛亮算計下,馬岱之手。我們很少從魏延壹生去挖掘他的人生之路,進而也難以真正的定位他到底是壹個什麽樣子的人。

在探討之前,我們首先要明了,我們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討論這壹問題,與歷史的關系不是很大。日常無事,聊以為樂。

《三國演義》中,魏延首次出場,是劉備率領軍民途經他所守衛的城池,他開城迎接,但由於劉備的優柔寡斷及文聘的阻攔而至計劃擱淺。這壹出戲,作為魏延的首次亮相,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首先,他是壹位慧眼識英的人物。當時劉備失魂落魄,流離失所,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劉備的能力及前途,但是魏延放著穩定的職位不做,卻壹眼認定劉備,可以說此人的眼光獨到。其次,他是壹個敢作敢為的人。這是在第壹條之上的性格,即他認定的事情他就要做。當他看到自己心慕已久的劉皇叔“活人”站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他果斷的行動了:開城迎接。要知道他的官職可不是太守,這個中勇氣,不在其位,不知其難。第三,我們可以知道他帶兵有道。為何?作為壹名城池的將領,並非太守,在當時的情況下,開城納敵,卻有很多士兵相隨,可以想象到他的號召力是有的。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時是呂布這樣做,那麽他是很難有這樣的結果的,因為我們大家壹定還記得當時呂布將他的第壹個幹爹丁原殺害時無人相隨的情景。

這只不過是魏延的第壹次出場,就為我們留下了這樣深刻的印象,但是,也許由於後人對其的宣傳,我們大部分人對他沒有太多的留意,所以,這樣的細節大家未曾留心也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後面的壹些情節,我們很難不看到,因為這些情節很關鍵,並且左右了魏延的壹生。

魏延從逃離後達到長沙,當關羽“戰長沙”時,他再次登臺。此中他也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黃忠屢次遭受太守的責難時候,他當機立斷,壹刀結果,黃忠騎虎難下,不得不降。作為長沙戰役的壹號功臣,沒有任何嘉獎,卻要因為“莫須有”的“腦後反骨”被斬,試問給誰這樣的待遇誰的心裏會舒服。若是張飛早已經殺將出去了,但是,魏延做到了,我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壹個字---忍。

作為蜀國的將領,魏延如果沒有“忍”字當頭,我們可以想象到他很難生存。文有諸葛亮龐統天天算計他,武有五虎上將天天壓抑他,他的生存空間不可謂不狹小。要知道諸葛亮的見面禮可不是鬧著玩的,平平常常的壹句“反骨仔”可能就是刺痛魏延內心的毒刺。

我們再談論魏延的功勞,從長沙受降後,他經歷了西川入侵戰,西南討蠻戰,六出祁山戰,不可謂不顯赫。但是,當評選五虎上將時,為什麽他榜上無名呢?關羽張飛我們且不論,武功卓絕且是劉備弟弟,趙雲等三人就很值得探討了。趙雲人說常勝將軍,但是他長期擔任的是劉備侍衛長的職位,正經的大戰很少參與,而馬超前期在敵人方面是很囂張,但是來到蜀國後不久就玩完了,相信有賣後悔藥的劉備壹定會買不少的。而老黃忠呢,確實老當益壯,但是討伐東吳被壹箭搞定,並且死於小角色馬良(不是神筆)之手,定軍山殺夏侯淵還是主要靠法正的作用。因此,我為魏延沒有能評選上五虎上將很不平。

我們再來探討最受人們爭議的事件,就是六出祁山中,魏延與諸葛亮關於是否可以從子午谷出兵的爭論。史實為:諸葛亮認為從斜谷出兵,攻擊長安,以穩為主;而魏延則主張從子午谷出奇兵,突襲洛陽。最後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主張。結果六出祁山而未果。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果。

諸葛亮武仗原病死,魏延決議謀反,可惜他識人不真,死於馬岱之手,人們在這裏常常是驚嘆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我卻為魏延的失敗而嘆息。

其實,魏延悲劇的壹生,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壹個人造成的,這個人就是大家的敬若神明的諸葛亮。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可以用惟妙惟肖四字來形容。諸葛亮從第壹次見面,就給魏延定位為“腦有反骨”,可謂是給了魏延壹個下馬威,但是,他未曾想到的是,魏延會活得比他都長,並且他竟然成為蜀國後期的主要將領,造成諸葛亮對魏延采取的是“用並防禦著”的戰略,幸虧在後期諸葛亮得到了姜維,要不我真不知道諸葛亮死後將蜀國誰當大任,不是魏延又有誰。

最後,我們也只能用類似周公瑾的遺言作為我們的結束語:“既生亮,何生文長”也。

6.關於魏延的四字成語

剛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解釋: 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自用: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舉例造句: 他想起李玉亭所說蓀甫的剛愎自用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著蓀甫跑了。 ★茅盾《子夜》十

拼音代碼: gbzy

近義詞: 我行我素

反義詞: 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歇後語: 木梳給別人

燈謎: 最自以為是的人

用法: 作謂語、定語;十分固執自信

英文: harden the neck

故事: 春秋時期,晉楚因宋國發生戰爭,楚軍打得宋國要投降了就撤軍。晉軍將領先不聽統帥荀林父的命令擅自進攻楚軍。楚國大夫伍參對楚莊王說晉軍將領先剛愎自用,內部不團結,可以消滅晉軍而出兵。結果,楚國大獲全勝。

7.三國演義中關於魏延的動作描寫的原文

第四十壹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原文節選:

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壹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殺賣國之賊!”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原文節選:

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壹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沈於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壹呼,相從者數百余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壹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原文節選:

忽壹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裏閃出壹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馬超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

8.諸葛亮不聽魏延的話,輕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可惜呀,不然歷史要改

諸葛亮進攻曹魏的作戰目的是先奪長安,再取洛陽,以達 “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的政治目的。他不采納魏延的建議,而是西出祁山、趨秦隴,從曹魏的薄弱處下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這是穩妥的方案。陳壽在《三國誌》中認為諸葛亮 “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 ,本人是不能贊同的。

壹就當時魏強蜀弱的總形勢來看,如果荊州不丟失,仍能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兩路出兵的方案,則魏延出子午谷襲取長安的作戰方案是可取的。荊州喪失後,兩路出兵的計劃破壞;再加上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只能以至多十萬之眾壹路出秦川,勢難鉗擊。長安是曹魏在西方的戰略要點,城廓堅固,且地處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交通四達,騎兵往來馳騁方便。即使蜀軍趁魏軍疏於戒備,突襲加以占領,魏軍必然要傾全力來爭奪,蜀軍至少需用數萬人去防守。為壹城而把蜀軍大部甚至全部兵力投入,蜀軍補給困難,後備力量薄弱;而魏軍補給方便,後備力量雄厚,相持下去,蜀軍孤軍遠守,全軍堪虞。如若襲取不成功,蜀軍以不多的兵力頓兵堅城之下,而曹魏則可將潼關以東的大軍西調增援,蜀軍將進退失據,可能遭到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二就當時戰地資源和補給情況來看,關中地區雖是號稱沃野千裏的富饒之地,但自董卓造亂以來,繼之有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騷擾擄掠,戰亂不斷,弄的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曹操後來雖派鐘繇鎮撫關中,衛愷鎮撫涼州,推行招撫流民,勸耕植谷的政策,但曹操用兵關隴,擊破馬騰、征討張魯、追擊馬超,征調頻繁,又使關中人心不安,棄業逃走,地荒未耕,資儲殆盡。如果蜀軍大軍貿然進入,很難就地補給,因糧於敵,就有從遙遠的漢中運輸糧草補給軍食的不利。而隴右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以祁山壹地而言,就有民萬戶,大軍進入就地取糧,可供壹部分軍食。同時祁山以西地區又多產馬,更為戰爭所必須。這應該是諸葛亮出祁山,奪隴右的另壹原因。

三就以攻為守的行動來看,王船山認為諸葛亮是從全局著眼,審度了敵強我弱的形勢,“ 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後主之不可起壹隅以光復也。其出師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 諸葛亮師出祁山原不是他的本意,而因情移勢異,“ 主闇而敵強,改圖以為保蜀之計 ” 。五次出師北伐,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以攻為守。秦嶺是西蜀的門戶,隴右高原在戰略地位上居瞰制關中之勢。奪取隴右為外藩,武都、陰平都在懷抱之中,蜀漢就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諸葛亮之所以用兵謹慎,其實是因為蜀漢國力薄弱,必須謹慎,不能把僅有的十萬人馬作孤註壹擲。

諸葛亮進攻曹魏,屢次兵出祁山,奪取隴右,實為爭奪地略上的優勢,為後勤補給上的便利,為利用隴右豐富的資源,為 “ 以攻為守 ” 以圖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