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馬來民歌”,是壹種四行體的詩歌,廣泛流行於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具有悠久的歷史,為馬來民族固有的詩歌形式。板頓多為四言壹句,隔句押韻;每句由8至12個音節組成,格式齊整,韻律嚴謹,重頓挫,富有音樂節奏感,可合樂歌唱。板頓的前兩句是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後兩句才是意之所在。但二者之間並無意義上的必然連貫,有時只是為了從韻腳上引出下文。板頓取材廣泛,以抒發戀情者居多,由青年男女求愛時唱和而成。此外,感於哀樂、諫事而發的也不少,表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馬來民族還喜用板頓進行諷諫,不少具有諷喻意義的板頓詩句後來成為歷代相傳的格言和諺語。板頓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在現 代詩歌裏,仍經常可以看到板頓的旋律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