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卷地過黃河,萬裏羌人盡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
上面這首激動人心的詩歌,其作者並不是軍人,而是壹個文官,而且他還是壹個科學家。
這個人就是《夢溪筆談》的作者,北宋的沈括。
沈括的科學貢獻大家都知道,《夢溪筆談》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著作名流後世,那麽,沈括為什麽能寫出開篇這首軍旅詩歌呢?
這首詩叫《凱歌五首》之壹,這是沈括親自指揮作戰時所寫,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首詩,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沈括是北宋官員,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聰明好學,對於科技軍事有濃厚興趣,為他日後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沈括後來進士及第,成為北宋政府的高級官員,他參與變法,出鎮西部邊疆要塞。
當時西部地區有西夏與北宋對抗,宋朝政府派遣精幹力量抗擊,沈括是延州知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
開篇的那首詩就是沈括在西部地區指揮作戰時所寫。
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王朝,盤踞在今天寧夏、甘肅、內蒙壹帶,實力不弱。
黨項人的英雄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他們的平原鐵鷂子是精銳的騎兵部隊,對宋軍造成過嚴重傷害。
北宋政府屢次出兵討伐西夏,但都沒能將其滅掉。
沈括任職西部期間,由於王安石變法鍛造了壹支精銳的西路軍,所以宋朝取得了對西夏的局部優勢,壹度攻城略地。
沈括身為壹方主將,他豪情滿懷,面對大軍出征,勝利在望,於是揮毫潑墨,寫下激昂慷慨的軍旅詩歌。
除了開篇的那首詩,沈括還同時寫了另外幾首。
比如:“先取山西十二州,別分牙將打衙頭。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
又比如:“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
這些詩歌無不體現了沈括期待勝利,希望收復西北,剿滅西夏的願望。
宋軍之後與西夏作戰,獲得了壹些勝利,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滅掉西夏,沈括本人也因為指揮失誤而導致失敗。
宋代是中國文治的巔峰,但是卻壹直武功不振,軍事力量萎靡。
範仲淹王安石等人的變法,在西部地區編練了壹支比較強的軍隊,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取得了壹些優勢。
北宋的文人沒有唐代文人的豪邁,由於國家軍事力量的孱弱,他們無法像唐代詩人那樣目睹金戈鐵馬,遠征異域。但是像沈括這樣的文人,骨子裏還是有摸不去的家國情懷,抑制不住的出將入相的追求。
壹旦有機會,他們也會像唐代邊塞詩人那樣,撰寫熱血激昂的詩歌。
只不過,北宋文人所有追求在沙場建功立業的情懷,都破碎在了北宋糟糕的軍事制度之下,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