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淒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這首詩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全詩原文如下: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白話文釋義: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人踏上旅途,還壹心想念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淩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壹群群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
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首二句概括地描寫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裏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壹般旅客。“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鳴。
三四句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麽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壹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幹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