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
此詩句出自《登徒子好色賦》 (先秦·宋玉) ,原文:
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
王以登徒子之吉同宋玉。玉曰:"體貌閑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微辭,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壹笑,惑陽城,迷下蔡。
據傳,在戰國末年,屈原的學生、著名辭賦家宋玉曾寫過壹篇《登徒子好色賦》。所謂“登徒子好色”,其實是因為登徒子說宋玉好色引起的。兩人互相指責對方好色,從而引發了壹場流傳久遠的糾紛。可見,好色是壹件極不光彩的行為。
”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此詩句就出自二人指責對方時。
在這場“誰為好色者”的糾紛中,宋玉占盡上風。盡管後世有人頗為登徒子不平,說他從不嫌棄醜陋的妻子,更未見異思遷,是個好丈夫的典型。但千百年來,登徒子還是作為好色之徒的代稱進入了歷史。而宋玉近乎矯情的不近女色,則成為被社會主流所贊揚的道德取向。這兩個中國古人的糾紛,大概也恰恰反映了正統性觀念的虛偽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