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三首文化常識

詩三首文化常識

1.杜甫詩三首文學常識

望嶽,屬於近體詩中的五言律詩。

其頷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頸聯: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這兩聯都是對偶句,造化壹句也有擬人手法,但這個問題問得。

律詩裏面的對偶是很平常的修辭手法啊,感覺不應這麽問。

春望,屬於近體詩中五言律詩,烽火就是指戰爭。石壕吏,屬於古體詩,從內容看為敘事。

但根據壹般的詩詞內容體裁,是分為詠物言誌、寫景抒情、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等,石壕吏網上靠的話沒法靠。補充:從大分類上看,古詩詞分古體詩、近體詩、詞、曲,而古體詩又分律詩和絕句。

如果提問中只是要區分三首詩的大類,那前兩首只要說是近體詩即可,區別於《石》的古體詩。

2.詩歌文化常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jiayoubandian

壹、文化常識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2.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3.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另有燧人、伏羲、神農;伏羲、女媧、神農等說法。4.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另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等說法。5.五行:金、木、水、火、土。6.五金:金、銀、銅、鐵、錫。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8.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註、假借。9.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10.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鹹、向秀、王戎。11.歲寒三友:松、竹、梅。12.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13.文人四友:琴、棋、書、畫。14.文房四寶:筆、墨、紙、硯。15.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16.中國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17.中國四大戲曲: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18.七大藝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建築、雕塑。另壹種說法為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19.中國四大名瓷窯:河北磁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20.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

3.古詩十九首的文化常識(主要內容地位)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寫作年代〗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壹十九首》題下註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壹般認為它並不是壹時壹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註,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壹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後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碎足並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雲“(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古詩十九首》評價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壹字千金.……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悲夫!”——鐘嶸《詩品》 “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劉勰《文心雕龍·明詩》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胡應麟《詩藪》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誌,而得誌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誌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壹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編輯本段]古詩十九首全文和譯文 《行行重行行》之壹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裏,各在天壹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 妳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妳我. 妳與我兩人相距千萬裏遠,我在天這頭妳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那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蕩的遊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為想妳使我都變老了,又是壹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裏話都不說了,只願妳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譯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園中蔥蔥的高柳. 在樓上那位儀態優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潔白的肌膚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纖細的手指.從前她曾是歌 *** (*漢時倡家女和後世所謂青樓女子是不壹樣的), 而今成了喜歡在外遊蕩的遊俠妻子. 在外遊蕩的丈夫還沒回來,在這空蕩蕩的屋子裏,實在是難以獨自忍受壹個人的寂寞,怎堪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譯文 陵墓上長得青翠的柏樹,溪流裏堆聚成堆的石頭. 人生長存活在天地之間,就好比遠行匆匆的過客. 區區鬥酒足以娛樂心意,雖少卻勝過豪華的宴席. 駕起破馬車驅趕著劣馬,。

4.詩歌文化知識

中國詩歌發展史概述 :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總集,也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壹種新的詩體棗楚辭。

屈原的《離騷》是楚辭傑出的代表作。 楚辭發展了詩歌的形式。

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壹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戰爭災難的《十五從軍征》,有表現女性不慕富貴的《陌上桑》、《羽林郎》,當然最為著名的還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講述了壹個淒婉的愛情故事。

焦仲卿與劉蘭芝相愛至深,因為焦母與劉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釀成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漢樂府民歌最重要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敘事詩的最高峰。

漢樂府民歌多采用口語化的樸素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漢樂府民歌中雖然多數為現實主義的描繪,但許多地方都有著程度不壹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孔雀東南飛》的最後壹段文字,即表現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巧妙結合。

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到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日趨成熟。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是《古詩十九首》的出現。

《古詩十九首》不是壹時壹人的作品,詩的內容多敘離別、相思以及對人生短促的感觸。長於抒情,善用比、興手法是《古詩十九首》最大的藝術特色。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旸、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壹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 *** 。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三首是漢末戰亂現實的寫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

曹植(19--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致、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代表詩作為《贈白馬王彪》。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

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時代之後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時代的代表詩人,他的《詠懷詩》進壹步為抒情的五言詩打下基礎,他常用曲折的詩句表達憂國、懼禍、避世之意。

與阮籍同期的還有嵇康(224--263),他的詩憤世嫉俗,鋒芒直指黑暗的現實。他們倆人的詩風基本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 *** 道路,詩歌內容空泛。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

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

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壹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壹個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385--433)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壹人。

他的山水詩特點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貫註其中,但有些詩字句過於雕琢,描寫冗長,用典、排偶不夠自然。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壹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壹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

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壹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

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壹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

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麽,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

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南北朝時最傑出的詩人是鮑照(410左右--466)。

5.詩三首的文言知識

歸園田居(其壹)中的所有詞類活用和古今異義詞 1.古今異義詞 (1)悅親戚之情話 親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內的內外親屬。

情話:古指知心話,今指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 (2)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有事:古指農事,今泛指。

(3)既窈窕以尋壑 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樣子,今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眄庭柯以怡顏(怡,使……愉快) (2)名詞用作狀語 園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時矯首以遐觀(時,有時) (3)名詞用作動詞 樂琴書以消憂(琴,彈琴。

書,讀書) 或棹孤舟(棹,劃) (4)意動用法 樂琴書以消憂(樂,以……為樂) 悅親戚之情話(悅,以……為愉快)。

6.25課《杜甫詩三首》25杜甫詩三首壹、基礎知識的積累1、按要求默寫

1、壹覽眾山小.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3、天亮登前途,獨與老翁別.2、陰陽割昏曉. 會當淩絕頂 城春草木深 白頭搔更短. 如聞泣幽咽. 老翁逾墻走,3、D 4、C5、大概是說的不正確:A.若說正確BCD6、B7、李白 潼關吏、新安吏 望嶽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2、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3、五言古詩,老婦.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4、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 5、6、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7.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 詩經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北部壹些地方(齊、楚、韓、趙、魏、秦),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40篇.是“五經”之壹.《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詩經》多以四言為主.《詩經》***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這些詩當初都是配樂而歌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的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詩歌了.。

8.有關詩經中的文化知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①。(壹章)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②。(二章)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③。(三章) ①毛傳:“姝,美色也。

俟,待也。”朱熹曰:“靜者,閑雅之意。

城隅,幽僻之處。不見者,期而不至也。

”馬瑞辰曰:“《說文》:‘隅,陬也。’《廣雅》:‘陬,角。

’是城隅即城角也。”“詩人蓋設為與女相約之詞。”

按城角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靜,宜為期會之所也。 ②孌,毛傳曰“美色”;煒,“赤貌”。

③毛傳:“荑,茅之始生也。”鄭箋:“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

”朱熹曰:“牧,外野也。歸,亦貽也。”

“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靜女》是壹首很美的詩,意思並不深,卻最有風人之致。

但是因為詩裏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詩者便附會出後宮,牽纏出女史,引申出許多與詩毫不相幹的故事。 如果把歷來解釋《靜女》的意見裒為壹編,題作“《靜女》外傳”,或者竟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稱:“《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會之詩也。”呂祖謙遵序,曰:“此詩刺衛君無道,夫人無德,故述古賢君賢妃之相與。”

林岜的說法則頗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觀之,則此詩皆相悅慕之辭也。 自其正者而觀之,則此詩乃禮法之意也。”

明人韋調鼎說:“此民間男女相贈之辭。序以為刺時,歐陽公謂當時之人皆可刺,於本文尚有間矣。

毛鄭泥‘靜’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強附為宮壺女史之說。張橫渠、呂東萊又曲為之解,皆以辭害意矣。

鄭、衛男女相謔之詩頗多,而拘拘指為刺其君上,何異癡人說夢也。 ”比後來清人的許多說法倒還明白得多。

關於《靜女》的紛爭壹直持續著,“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過借用清人蔣紹宗的所謂“讀詩知柄”,則可以認為《靜女》之“詩柄”不在“貽我彤管”,卻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詩寫男女之情,自無疑義,卻不必牽扯“女史”,也不必指為“民間”。 後世所謂的“民間”與先秦之“民間”並非壹個概念,或者幹脆說,先秦尚不存在後世所說的那樣壹個“民間”。

“曰‘靜女’者,亦其人私相愛慕之辭耳”(劉始興),適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稱“吉士”。“愛而不見”之“愛”,或援三家詩,以為是“荽”的假借字,即訓作“隱蔽”,但詩中似乎沒有這樣的曲折。

《小雅·隰桑》“心乎愛矣,暇不謂矣”,可以為此句作註。焦琳曰:“下雲‘不見’,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數從前之事,為更久更久。”

“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約之時也。”“彤管既靜女所貽,則貽之之時,必有其言語,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則此章所謂‘美’,即所謂‘孌’也,即貽彤管時之言語笑貌之情態也。

”“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見相與通情之事也,當日 *** 郊外,適見伊人,在己尚未敢輕狂,在彼若早已會意,茅荑俯拾,於以將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願以相償,故曰‘洵美且異’也,今茅荑雖枯,不忍棄置,悅懌女美,彤管同珍,夫豈真荑之為美哉,以美人之貽,自有以異於他荑耳。 ”這壹番串講,雖稍稍嫌它把詩作成了“傳奇”,畢竟不乖情理。

而馬瑞辰以為詩乃“設為與女相約之詞”,也是壹個很不錯的意見。其實實中見虛不妨說是《風》詩中情愛之什的壹個十分顯明的特色,它因此壹面是質實,壹面又是空靈。

李商隱詩“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在夢中”,此間原有壹個非常美麗的意思,不過若化用其意,那麽正好可以說,《詩》總是有本領把微生的人間樂,全作得壹如襄王之夢中。 說它是臻於生活與藝術的統壹,那是後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而在當時,恐怕只是詩情的流瀉。

惟其如此,才更覺得這平樸與自然達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