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培養閱讀中的悟性

如何培養閱讀中的悟性

什麽是悟性呢?心理學上解釋說,悟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反復揣摩,反復思索,反復探求,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而得出結論的壹種認識活動過程。百思不得其解之時,突然靈光壹閃,茅塞頓開,這就是悟;透過事物表象。探求事物本質,由表及裏,由淺入深,這也是悟;從特殊到壹般,由典型到規律,舉壹反三,觸類旁通,這更是悟。壹、反復閱讀,培養語感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深思”和“自知”就是悟。良好的語言感受能力,不能靠抽象空談的方法去培養,只能通過大量的閱讀理解來提高。舊時的私塾先生,手持戒尺,強令學生壹味的“讀、讀、讀”,這種方法雖然有點過時,但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這種方法著重於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而且,壹旦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會終生難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閱讀時註意科學的方法,善於積極主動地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去思考,去感悟,那麽不需要“讀書百遍”,“其意”也可以“自見”。因此,閱讀時,要隨手標畫精美的詞語,甚至批上自己的感悟;疑難之處,要反復揣摩;仍不理解,就做好記號,以便後天的學習探究。閱讀後,要仔細思考,文章寫了什麽,思路是怎樣展開的,是如何開頭的,又是如何結尾的。粗讀壹遍,了解大概,而後再細讀壹遍。經過反復誦讀,探究壹些問題,這樣,不但語感增強了,而且理解也會由淺入深,悟性也會得到提高。二、借助想象,品味意境想象是文學藝術插上了翅膀,是聯想的高級手段,是創新意識、創造思維的充分體現。《文心雕龍》中寫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有了想象,才會有“思接千載,視通萬裏”的魅力。 閱讀時要就文章中的某些關鍵詞句或優美畫面進行拓展思維,進行再造性想象,體會作者創作的優美情景。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例如,讀杜甫的詩《春望》,我們就可以大膽的展開想象“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面對淪陷的山河,遍地的荒草雜木,壹位白發稀疏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如今卻紛紛斷落,已經短的無法梳髻插簪。通過再造性想象,不僅僅是把文章的詞句變為鮮活生動的畫面,而且還要對畫面進行新穎深刻的理解與認識,由此,我們會發現詩句所描寫的這壹細節,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展示了杜詩沈郁跌宕的風格。再如,對高爾基筆下的海燕形象以及《絕唱》中白妞的演唱等的理解都離不開想象。語文閱讀,必須展開想象,才能通過文字的橋梁領會作者的意思,體味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感情,獲得美的享受,實踐證明,對語境體察得越深越充分,省悟得越深刻,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三、緊扣背景,領悟主旨任何作品都是“有感而發”,否則便成了“無病呻吟”,文章的主旨更是作者有感於現實的產物。文章的主旨是作品的靈魂,是蘊含全篇的命脈,是統帥全文的主線,要想深入的理解作品主旨,必須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結合作者的寫作動機,避免架空分析。譬如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者寫三味書屋旨意何在?課後練習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理解。壹種認為三味書屋的生活是枯燥無味的,借此批判封建私塾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另壹種認為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壹樣,都是美好生活的回憶,都表達了天真純潔的童趣。如此矛盾的兩種看法,孰是孰非?讓我們先了解作者寫作此文的背景,然後再下結論。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該集子約成書於1926年,這時正是魯迅輾轉奔波,心情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求壹點閑靜,寄壹絲安慰,魯迅先生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眼前的苦悶。集子的名字叫《朝花夕拾》即含此意。了解了背景,我們再來認真的品味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描寫:先生起初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戒尺和罰跪雖然有,卻不常用;孩子們可以到書屋後面的園子裏去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餵螞蟻;課堂上,孩子們會趁先生忘情讀書的時侯調皮的玩遊戲、描畫像。這樣看來,三味書屋的生活不能簡單地概括為枯草乏味,其實這裏不乏童趣。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由背景入手,不時地停下來悟壹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總之,善於悟,才能拓展思路;善於悟,才能讓有疑變無疑;善於悟,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語文閱讀離不開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