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秋意象解讀

秋意象解讀

走進古典的詩意,捕捉到了“壹葉落知天下秋”。 秋在詩人們筆下就蘊藉萬象,綻放異彩。秋意象中品古詩深厚的文化底蘊。蕭索的氣象與幽怨的情緒交錯感染,更是心上秋鎖住了文人墨客的心扉,心靈的潮水噴湧而出,凝結成秋的藝術。

壹、摹秋意心緒惆悵之情 滿目蒼涼的秋色常常勾起遊子思鄉的情思,秋天所特有重陽、中秋,更引人傷感。把“秋”描繪得肅殺氣冷,傳達詩人們的悲感。王績“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放眼山野秋景,到處壹片秋色,於黃昏時分更顯蕭瑟,微露幾分苦悶。杜甫“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在草根上,淒清潔凈,給人悲涼的抑郁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遊子的***同心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蘊涵著遊子悲涼心情。“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蕭瑟秋風正合征人愁苦心境。

二、繪秋色詩情畫意之彩 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雨初霽,萬物壹新的初秋傍晚,空氣清新,詩情畫意中寄托著詩人的理想和追求。王績“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農事歸來後顯得快意安適,在明月皎潔之夜,整個村莊靜謐安閑和諧,使人輕松愉快。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末磨”,洞庭湖水在秋夜皎皎下澄徹空明,壹派空靈寧靜的境界。

三、狀秋境抒發鴻鵠之誌 李白“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詩人面對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裏長風吹送雁的壯美景色,不由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壹幅壯闊明朗的萬裏秋空畫面,展示詩人豪邁的胸懷。

?四、由秋衰表現鄉思之苦 秋思是詩人們常吟的話題,面秋而傷,臨秋而思。劉禹錫“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借秋風表達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李白“池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蕭瑟的秋風,淒寂的氣氛,令人思念友人,追憶往事,促人愁思難解。王昌齡“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用涼氣襲人的秋季,寄托遊子思親,思婦念遠之情。戴叔倫“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喚起人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

五、借秋流露憤激郁結之情 處境悲涼、惆悵失意的詩人,往往被秋天的蕭瑟、冷落、荒涼觸動敏感的心靈,引發無窮的愁緒。詩人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心中郁結不平之氣,借“秋”加以排遣。如李白“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濁酒壓不住心中悲慨,拔劍對著秋月揮劍而舞,忽又高聲吟詠,最後眼淚涕泗漣漣,傳神地寫出了詩人未展素誌的憤激之情。“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抒發懷才不遇的心情。“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流露出詩人孤獨淒清的心情和壯誌難酬的愁緒。“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蒼涼的秋景蘊涵著無限悲苦的愁緒。?

六、用秋表現關註時局之感 “秋風”在我國古代頗具寓意。古代西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季節向內地進犯,這樣“秋風”就意味著古代邊境的戰事緊急。如嚴武“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對“秋風”如此熟悉,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暗示出對時局的關註。李益的“腰垂錦帶佩吳鉤,走馬曾訪玉寒秋”,有相同意象。

“秋”活在詩人們心中,或喜或悲,或思或嘆,或憤或痛,意象萬千,不壹而足,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懷著對祖國文化的崇敬,泛遊詩海,去盡情體悟詩人們的喜怒哀樂之情。